100年第1學期-0369 中哲:中國佛學導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30 包含出席率(20%)、閱讀中國佛學經典文本與隨堂報告(10%)
期中考 30
期末考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8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嚴瑋泓

教育目標

中國佛學立基於印度佛學不同學派的理論,發展了相當具有特色的哲學與義理。本課程的設計首先將介紹當前國內外中國佛學研究的學術資訊與工具,其中包含了慣用的電子資料庫與網路資源,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有參考的研究方法與依據。再者,從中國哲學史的脈絡闡述中國佛學興起的背景,接著深入介紹中國佛學義理的基本理論與內涵,其中包含格義佛教、三論、天台、法相、華嚴與禪等,引導學生們慢慢認識與理解中國佛教哲學。基於讓學生們從聽聞、認識的歷程中,能具有理解與詮釋的能力,因此本課程的設計分成導論式的課堂講授以及深入閱讀相關文本兩個部份,希望藉由這樣的學習與訓練,讓學生們透過學習中國佛學的歷程,培養獨立閱讀文本及反思其中哲學問題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1995。
2.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1991。
3.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97。
4.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2006。
5.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6. 賴永海,《中國佛教與哲學》,北京:宗教文化,2004。
7. Robert H. Sharf, Coming to terms with Chinese Buddhism: A Reading of the Treasure Store Treati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8. Joseph Edkins, Chinese Buddhism: Historical, Descriptive and Critical, London: Routledge, 2000.
9. Erik Zürcher,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Third Edition with a Foreword by Stephen F. Teiser, Leiden: Brill, 200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哲:中國佛學導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