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1808 生物科技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Attendance and Discussion Participation 10
Weekly Memos 45
Discussion Leader 10
Short Paper & Oral Presentation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27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正慧

教育目標

在學習上,這門課的設計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對每個個案的研讀探討,去了解生物科技不同的應用,及其背後蘊含的法律、倫理、與社會意涵。必需說明的是,「生物科技」其實定義龐雜,涵蓋許多應用極廣的技術與領域。思考之後,也為便利同學學習,老師將生物科技定義為:「重組DNA及細胞與組織培養等技術的應用。」在此定義之下,可以討論的個案仍然很多。在時間的限制下,我把焦點放在醫藥及農業生物科技上,因為前者對我們的醫療與健康影響甚鉅,更可能重寫我們對「人」的基本定義;後者的產品則已經上市,引起的抗爭與辯論至今不休,所謂的「基改革命」正席捲全球。在課程的比重上,農業生物科技佔的份量稍多一些,反應了我個人的研究興趣及此一議題已經引發的諸多爭議。另外,個案的選擇以真實案例的應用為主,未來可能造成巨大影響的為輔。在這個原則下,我們將要探討的個案,除了極少數之外,多發生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台灣的個案仍不夠多,反應出台灣在生物科技發展上,仍需急起直追,與先進國家競爭。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Harris, John著、蔡甫昌等人譯,2006,《複製、基因與不朽: 基因革命的反思》。台北縣:桂冠。(第10~11章) (Harris, John. 1998. Clones, Genes and Immotality: Ethics and the Genetic Revolu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geborg Boyens著、杜默譯,2001,《基因騙術》。台北:時報出版社。
•Karl Weber著、顧淑馨等譯,2010,《美食有限公司:美國食物與美味食物的真相》。台北縣:繁星多媒體。
•Klotzko, Arlene Judith著,師明睿譯,2004,《複製人的迷思》。台北市:天下遠見。(Klotzko, Arlene Judith. 2004. A Clone of Your Own? The Science and Ethics of Clo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lata, Gina著、洪蘭譯,1998,《基因複製: 從複製羊桃麗看人類的未來》。台北:遠流。(Kolata, Gina. 1998. Clone: The Road to Dolly and the path Ahead.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Martineau, Belinda著、楊玉齡譯,2002,《蕃茄一號: 全球第一個上市基改食品「莎弗蕃茄」的起與落》。台北: 遠流。(Martineau, Belinda, 2001, First Fruit: The Creation of the Flavr Savr™ Tomato and the Birth of Biotech Food. New York: McGraw-Hill.)
•Tagiaferro, Linda and Mark V. Bloom著,2001,《看基因在說話》。台北,凱信。(Tagiaferro, Linda and Mark V. Bloom. 1999.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Decoding Your Gene. New York: Alpha Books.)
•牛頓雜誌編輯部,2000,《基因大狂潮》。台北: 牛頓。(第13章)
•吳惠國,2000,《我家也有桃莉羊—生物科技大事記》。台北市:幼獅。
•林正焜,2006,《細胞種子:認識幹細胞與臍帶血》。台北市:商周。
•林正焜,2010,《認識DNA:基因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商周。
•中部博著、章蓓蕾譯,1999,《基因治療》。台北: 時報出版社。(第6, 8-11章)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生物科技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