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1815 宗教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常上課考核 20 含出席、課堂參與、與研究團隊參與狀況
期中考試 40
期末報告 40 必須以團隊方式完成,分組與報告進行方式開學後另行討論規定之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6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趙星光

教育目標

宗教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社會現象與組織,十九世紀許多學者(包括社會學者)都曾預言宗教的衰亡,但自一九六O年代以來,全球各地的宗教卻出現了傳統性宗教的復振,以及新興宗教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台灣地區各種宗教也出現蓬勃發展的現象,傳統與新興佛教如各地媽祖會與慈濟功德會發展迅速,部分宗教團體並跨越地理的侷限在全球各地廣設分會,民間信仰方面部分神明廟宇也形成信仰圈擴大影響的範圍,基督宗教也有些許的成長;另一方面新興宗教的發展也相當顯著,但部份新興宗教團體卻產生一些爭議,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文明世代宗教仍不曾減弱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對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瞭解,必然成為回答此一疑問的最佳切入點。 本課程係從社會學的觀點著眼,介紹觀察當代宗教現象的方法與理論,並探討宗教如何影響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如何促成不同型態的宗教變遷與發展,本課程的設計雖然前半部著重在課堂講述與閱讀資料方面,可以協助同學對於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面向有基本的瞭解;更期待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直接觀察各種宗教現象(教師將視授課需要安排一次的課外田野教學,並由同學另進行至少一次以上的參與觀察),以嘗試分析宗教與社會的互動的相互影響,讓參與的同學在探究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領域裡得以學以致用,並進一步掌握社會發展的脈動。 學生修完本課程後可以獲得以下能力: (一) 瞭解宗教的社會本質與其互動的現象原則 (二) 瞭解古典與當代的宗教社會互動關係的理論架構 (三) 瞭解台灣主要宗教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四) 具從社會、組織與個人三個層次觀察宗教變遷的能力 (五) 能夠具體察一個宗教與社會變遷的現象,並完成分析報告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 科 書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台北:桂冠出版社。
------ ,2002《宗教與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Stark, Radney and Roger Finke. 2000. Acts of Faith. Berkeley, CA: 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閱讀資料


丁仁傑,2004,〈文化綜攝與個人救贖:由「清海無上師世界會」教團的發展觀
察台灣當代宗教與文化變遷的性質與特色〉,《社會分化與宗教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
頁353~420。台北:聯經書局。
郭文般,2009,〈台灣宗教變遷的階級分析〉,《2009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資料搜集與分析論文集》,
頁65~81。台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
---,2001,〈舊或新的宗教性?〉,發表於「第三次期第五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陳杏枝,2009,〈從祖先信仰看台灣民眾的靈魂觀〉,《2009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資料搜集與分析
論文集》,82~107。台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
楊惠南,2002,〈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考察-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新興宗教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主辦。
趙星光,1997,〈宗教信仰、同儕團體與毒(藥)癮戒治─晨曦會福音戒毒初探〉,《信仰與行為治論文集》,
頁199-222,台北: 宇宙光傳播中心。
---,2002,〈宗教市場與宗教變遷:台灣人移民社區的個案研究〉,宗教與社區研討會論文。
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
---,2003,〈世俗化與全球化過程中的新興宗教發展與傳佈〉,《新興宗教發展與傳佈論文集》。
台北:內政部。
---,2003,〈張力與融滲:兩個基督教會的個案觀察〉,第一屆基督教與華人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
---,2004,<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第三十期,
頁1-19。
---,2005,〈宗教經驗與宗教組織決策過程之研究〉,《宗教論述專輯:宗教組織管理篇》。
台北:內政部。
張珣,2003,〈從兩岸媽祖的救難敘述看媽祖信仰的變遷〉,《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台灣宗教學會。
瞿海源,1999,〈宗教〉,《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355-389。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7,〈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頁41-75;〈台灣的民間信仰〉,頁139-165;
〈世界次序、世俗化與基督教的發展:台灣與美國〉,頁247-270;〈政教關係的思考〉,頁335-357,
《台彎 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
----- ,2001,〈解嚴、宗教自由與宗教發展〉,《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頁249-276。
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瞿海源、章英華,2001,〈台灣外來新興宗教發展的比較研究〉,頁41-72,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馬克思.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桂冠。 導論與第一、二、三章。
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桂冠。 導言、第一章與結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宗教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