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4011 晚清詩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課堂表現 30
個人期末報告 50 含書面及口頭
課堂專題討論與報告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人,已有2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香伶

教育目標

1.建立晚清詩學基本知識與詩史觀 2.掌握古典與現代詩學過渡期的文學脈動 3.培養晚清詩學與詩話之研究能力

課程概述

中國傳統詩到了清代晚期,可以說己走到了它發展發的最末端。儘管晚清之後,絕句、律詩乃至於古體詩還是有人繼續在作,實際上,這個時代之後,中國人的生活內含巳起了大變化,隨著生活的變化,人的思維方式也發生變化,甚至於因應時代的變化,教育內涵也逐漸出現變化。 傳統詩這樣的文藝形式,儘管它經過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傳統,然而,在這樣一個大變化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詩人在創作傳統詩歌,還能夠維持多少傳統的外貌與本質,而這時代詩歌的創作,最相異於傳統的在何處,而這些改變在文發展史上有什麼意義。所以,我開授「晚清詩研究」的第一個著眼點,便是晚清詩在整個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特殊性,也就它的文學史意義。 其次,本人要把不同時間而具有晚清特色的詩歌提出來,並說明、分析其時代特質及意義,從而,把這時代最致力於發展特色而又具代表性的詩家逐一加以介紹。 本人多次獲得國科會的補助研究,其中除少數關於中日兩國漢詩交流的議題之外,全是晚清詩這個大領域下的各種議題,並多己發表,所以這門課,我會以這二十多年來的研究心得作為授課的主要內容。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以"今文學"與詩學之關係為中心》,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王珂:〈論19世紀末詩人的生態及詩界革命發生的詩歌原因〉《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第22卷1期,2006年3月,頁26-31。
王廣西:《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吳姍姍:《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呂周聚:〈論晚清詩歌的文體建構〉,《齊魯學刊》2010年2期,2010年3月,頁129-133。
李瑋:〈語言的選擇與晚清“詩界革命”的詩學道路〉,《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頁177-181。
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林香伶:〈時代的悲吟與創憶:論晚清詩的苦難敘事〉,《東吳中文學報》第23期,2012年5月,頁275-306。
林香伶:《南社文學綜論》,台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林淑貞:《詩話別響與新調:晚清林昌彝詩論抉微》,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胡曉明編,《近代上海詩學系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台北市:學生書局,1992年6月。
張永芳:《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張松如:《中國近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程亞林:《近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黃宏昭:《消費、身體、生命政治:鴉片與中國救亡現代性》,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黃瑞云:〈說晚清詩〉,《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11。
錢仲聯:《清詩紀事》,蘇州: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年。
魏仲佑:《晚清詩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晚清詩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