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2876 引導反思理論與實務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 隨堂考(Open Book) 20 • 以當週「指定閱讀」為出題範圍,目的在於提醒學生與課前完成指定閱讀。
• 期中考 20
• 期末考 20
• 期末實習作業 40 • 反思討論錄音或錄影檔• 反思討論文字記錄• 4F心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2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兆田

教育目標

(一)課程槪述(Introduction) 從「教育」的角度,人們發展知識能力的途徑除了大多數人所熟知的「傳統講授」的學習方式外,還有合作學習、啟發式學習、行動學習、情境學習等多元學習方式。美國教育哲學家 Dewey(1929)認為經驗分為「Primary Experience(主要經驗)」及「Secondary Experience(次要經驗)」。主要經驗是整體的經驗內容,為感官直接的體驗,未經任何系統化、概念化的反思分析,在主要經驗中,個體(主體)直接感受、經歷、欣賞、享受或容忍事物的存在,以及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現象與事物。次要經驗是指個體(主體)運用理性分析,將主要經驗于以分析歸類,形成抽象概念和理論,因此,這樣的經驗又稱為「反思性經驗(Reflective Experience)」。Dewey 的實驗主義,以「經驗」作為核心,為理性主主義、經驗主義、唯心論及唯物論都保留了空間,同時,進一步為知識論與存有論開闢出一條新的思維道路。Dewey 以「教育即生活」理念提出「Progressive Education(進步教育)」的教育哲學主張,藉以反省當時的傳統教育。 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General Education in Free Society(哈佛報告書)」主張應在高等教育階段培養人們:有效思考能力、溝通思想能力、明確判斷能力及辨明價值的能力( Paul H. Hirst 認為哈佛大學的通才教育與博雅教育有相同的目的)。Simpson(2011)發現 Dewey 認為,過於偏重「專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將會導致人們缺乏批判思考能力,不了解該專業與他人、社群、社會甚至國家的關係與價值關係;但過於偏重「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將導致學員缺乏實踐的能力,沒有一技之長。所以 Dewey 主張統整(Integration)專業與博雅訓練,以實際「生活」「經驗」為核心,強調知識與專業實務的融合。 「引導反思理論與實務」教的沒有什麼大學問,也難以歸類於某特定學科領域,這是一堂課教「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思考」的課。「引導」實出於為了有效進行公民參與與實踐,也是西方社會具體實踐公民素養的成就。公民實踐已經不僅是個人德行的修練,而是必須學習如何發問,如何傾聽、如何溝通,這些「如何」都必須學習。本課程宗旨在於協助大學青年自我反思勇於實踐、同理他人、積極傾聽、發展有效溝通、雙贏思維之社會公民素養。希望藉此訓練高年級學生作為大學入門與公民文化所結合的大一年新鮮人課程的引導學長姐,同時也歡迎本校教職員一起參與。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 吳兆田 著,2012。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出版社
B. 杜威 著,姜文閔 譯,民81。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
C. 杜威 著,郝明義 導讀,薛絢 譯,2006。民主與教育。台北:網路與書(Net and Book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引導反思理論與實務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