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4979 全球化視野的文化政策與公共外交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課堂表現(含出席)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2人,已有9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志誠

教育目標

從人類求生存的歷史和文明發展史來看,文化乃是一群人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採取最適合於他們共同生存與發展的生活方式。所以,對人的生存而言,文化就像空氣一樣,是最為必要的元素,但卻沒有具體的指涉對象,也是一種最不自覺的元素;最重要,但卻很難講清楚。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逐漸突破了自然的障礙,不同文化產生了彼此碰撞,一方面進行交流,同時也產生衝突,另一方面也在「不自覺」中進行調適,以適應於更廣、更遠的時空環境;這種調適與擴張的過程,稱之為文化的進化(透過和平方式的同化過程),有人也名之為「文化霸權」(透過強制方式的影響過程)。

課程概述

中) 隨著二十世紀末冷戰的結束,傳統地緣戰略及地緣政治對國際局勢的演變逐漸失去了有效的解釋力。隨後,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提出了「文明衝突論」,認為未來世界的權力衝突將導因於世界三大文明之間的價值衝突。二十一世紀伊始,奈伊(Joseph S. Nye Jr.)又提出了「軟權力」(soft power)的概念,國際關係理論中權力結構的型塑有了一個新的動因和典範。另一方面,由於電子科技的無遠弗屆,帶著生活層面的文化機能,跨越時空,穿透各民族國家的空間及功能疆域。終結果,文化研究與國際關係的理論體系產生了緊密結合;2008年9月美國國務院對世界宣告公共外交時代的來臨,正式啟動了文化的全球性權力機能。 本課程將首先探討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及奈伊的「軟權力」概念。其次,全球化的文化圖像以及各國因應新形勢的文化政策將成為各國行使軟權力的有效機制;此即本課程命名為「全球視野文化政策」之原由。最後,本課程也將探討具體軟權力全球規模的外交網絡建構及運行,也就是「公共外交」的意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 Eugene Bardach, A Practical Guide for Policy Analysis(N.Y.; London: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2000)。
� 韓莉 譯,C. Geertz著,《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前言、第一篇、第二篇,pp.1∼89。
� 王逢振 編,F.R. Jameson著,《詹姆遜文集: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pp.1∼51;52∼84;410∼416;417∼429。
� 何道寬 譯,Edward T. Hall著,《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 李振昌、林慈淑 譯,Lawrence E. Harrison & Samuel P. Huntington 編,《為什麼文化很重要》(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前言。
� 安荻 等譯,J.D. Hunter著,《文化戰爭》(Culture Wars),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 鄭棨元、陳慧慈 譯,John Tomlison著,《最新文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台北,韋伯出版社,2005。
� 黃裕美 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聯經出版社,1997,第一部(1,2,3章),第二部(4,5章)。
� 梁光嚴 譯,Roland Robertson 著,《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梁永安 譯,Edward W. Said著,《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台北,立緒文化,2004。
� 楊志誠,〈調和全球化挑戰的天道主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131〜154。
� 胡惠林 著,《文化政策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上篇,pp.1∼196。
� 蔣淑貞、馮建三 譯,Toby Miller & George Yudice 著,《文化政策》(Cultural Policy),W台北,國利編譯館,2006,導言、第一、二、五章。
� 田豐、蕭海鵬、夏輝 著,《文化競爭力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第1∼5章。
� 郭維藩 著,《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 李振昌、林慈淑 譯,Lawrence E. Harrison & Samuel P. Huntington 編,《為什麼文化很重要》(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第一部份(1∼6章)。
� 花建 等著,《文化產業競爭力》,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 仲曉玲、徐子超 著,Richard Caves著,《文化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10。
� 張維倫 等譯,David Throsby著,《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9。
� 張菲娜 譯,David Hesmondgalgh 著,《文化產業》(The Cultural Industries),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
� 楊志誠,〈全球化的文化圖像:文化共生與創意產業〉,《文化越界》, 第1卷 第4期,2010年9月,pp.19-35.
� 李懷亮、劉悅笛 編,《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業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 姜毅然 等編,《以市場為導向的日本文化創意產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張生祥,《歐盟的文化政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統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 楊幼蘭 譯,Charles Landry著,《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10。
� 黃裕美 譯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全球化視野的文化政策與公共外交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