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5120 生死教育專題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常考核 20 含出席狀況與課堂參與
期中主題(閱讀)報告 30 含書面與口頭報告
期末報告 50 含書面與口頭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趙星光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本所發展生命教育教學與研究特色,授探討死亡議題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之組必修與所共同選修課程。課程的設計從瞭解生命的起始、成長與死亡過程為切入點,探討生命過程與面對死亡相關的議題,並透過生死終極問題的思索省察生命的意義與目標,以增進未來教師教導生命教育的知能。課程的設計將規劃為三大區塊:第一個區塊為對生命與死亡過程現象的瞭解;第二個區塊為面對死亡相關議題的探討;第三個區塊為生命終末的關懷與死亡教育教案的研發。修課學生在本課程中,可以獲得下列五方面相關的知識與訓練: (一) 瞭解死亡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二) 認識與理解生命起始、成長與死亡的過程以及本質。 (三) 理解生死相關議題的本質與內涵。 (四) 獲得協助處理面對死亡關懷的知識與能力。 (五) 獲得規劃生死關懷教學方案的理論、實踐知識與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迪肯•阿峰思(Alfons Deeken),王珍妮譯,2002,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波伊曼•路易斯(Lotus P. Projman),1995,江麗美譯,生與死-現代道德的困境。台北:桂冠。
波伊曼•路易斯(Lotus P. Projman)編著,1995,魏德驥譯,解構死亡- 死亡、自殺、安樂死與死刑的剖析。
台北:桂冠。
波伊曼•路易斯(Lotus P. Projman)編著,1995,陳瑞麟譯,今生今世-生命的神聖、品質和意義。
台北:桂冠。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Lynne Annl Despleder, Albert Lee Strickland (2006),黃雅雯等譯,《生 命教育-生死學取向》。
台北:五南。
Veatch, Robert M., 1989. Death Dying and the Biological Revolution:
Our Last Quest for Responsibility. New Haven:NY., Yale University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生死教育專題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