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5402 論述建築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表現及期中繳學期報告大綱 20
學期報告一篇 40
期末課堂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17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羅時瑋

教育目標

在過往近二十年來,台灣建築界似乎出現一整批新世代建築師,他們的設計思維與形式風格與之前有明顯不同,當然這也呼應著世界建築思潮的變化,另一方面又扣合著台灣城鄉轉型的空間召喚,這樣的新興發展也很迫切需要被深入觀察與思考。 這批新世代建築師有著對資本主義全球化運作邏輯的反省,並似乎試圖就當前地方求變的現實情勢提出不同的詮釋與主張,當一般建築自滿於一種優質、精緻與高級化時,他們作品充滿對新形式生成的想像與冒險意志,似乎仍保持著所謂前衛的探索、不滿現實與質疑的精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De Sola-Morales, Ignasi . “Terrain Vague”, Quaderns, 212, 1996.
Deleuze, Gilles.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uque. Trans. by Tom Conle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Deleuze, Gilles & Guattari, Félix. A Thousand Plat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by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7.
Heynen, Hilde.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 《建築與現代性》,高政軒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現代建築學會,2012。
Hollier, D. Against Architecture: The Writing of Georges Bataill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89.
______,〈從邊緣轉進:試論中研院資訊所增建工程對主體性思維的逆向進路〉,建築師雜誌,1996/3:116-119。
______,〈另類發展模式:今日宜蘭建築向的片面觀想〉,建築師雜誌,1999/6: 122-125。
湯淺博雄,《巴塔耶---消盡》,趙漢英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Foucault, M. La Pensée du Dehors.《外邊思維》,洪維信譯,台北:行人,2003。
篠原資明,《德魯茲---游牧民》,徐金鳳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Deleuze, G..《德勒茲論傅蚵》,楊凱麟譯,台北:麥田,2000。
Framptom, Kenneth.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80.
________________. 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論述建築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