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5463 視覺資源評估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小組討論 40
平時課堂參與 20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6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英弘

教育目標

本課程主要目的是在探討人在環境中對景觀所產生的知覺及評價反應。藉由不同的理論基礎,不同的景觀評估模式的實證研究當中,了解人們對景觀環境的偏好類型。 本課程上課方式以小組討論為主。每一星期設定一個討論主題,由同學們輪流領導上課的討論方向及內容。藉由小組討論、對文章內容的批判的方式,以加深同學對指定文章內容的了解及吸收。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小璘,(2003),台灣地區景觀學術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造園學報,9(2),1-28。
張俊彥,(2006),台灣造園學報之研究趨勢與展望,戶外遊憩研究,19(3),23-44。
李素馨,(1995),環境知覺和環境美質評估,規劃與設計學報,1(4),53-74。
Daniel, T.C. & Vining, J. (1983).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 In Altman, I.&Wohlwill, S.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Vol. 6).39-84.
Kaplan, R. &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The restorative environment.
李英弘、梁文嘉,(2000),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7(1), 67-87。
高育芸、李英弘、葉源鎰,(2004),街道招牌元素與情緒體驗對景觀偏好之影響,造園學報,10(1),61-84。
曾慈慧,(2004),現地與非現地景觀體驗與健康復癒之探討,旅遊管理研究,4(2),99-118。
韓可宗,(2005),「稀樹草原假說」就景觀美質、偏好與復癒反應的再次驗證,地理學報,41,25-44。
Lau, Stephen S. Y. & Yang,Feng. (2009). Introducinghealing gardens into a compact university campus: Design natural space to creat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campuses. Landscape Research, 34(1), 55–81.
Felsten, G. (2009). Where to take a study break on the college campus: An attentionrestor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9, 160-167.
郭乃文等譯,Marcus, C.C. & Barnes, M. (1999),急性照護醫院:戶外空間類型(第四章),益康花園: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惠曦,陳惠美,(2012),利用內容分析法建構療癒庭園設計準則之研究,2012 第十屆造園景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347-362),台灣造園景觀學會。
侯錦雄、林宗賢,(2001),視覺資源經理系統在國家風景區之建構—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都市與計劃,28(1),69-83。
鄭曉昀、王鑫,(2004),地景特質評估於區域景觀分析之應用,造園學報,10(1),1-18。
林晏州,(2002),行道樹景觀美質評估方法之研究,造園學報,8(2),67-94。
李英弘、謝燕芬、何杰,(2009),歷史街道景觀懷舊生心理反應之研究,造園 景觀學報,15(4),77-98。
季鐵男編,(1992),什麼是現象學(p27-46),建築現象學導論,桂冠圖書公司。
潘朝陽,(1992),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p331-365),建築現象學導論,桂冠圖書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視覺資源評估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