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3254 社會:城市與影像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率與課堂參與 25
口頭報告 30
期中作業 20
期末報告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90人,已有167 人選讀,尚餘名額-7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本課程從文化研究的取向,考察都市空間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並透過幾部重要的影像作品,來幫助我們認識紐約、巴黎、芝加哥、拉斯維加斯、與洛杉磯等當代國際型都市的獨特面貌,更進一步探討電影文化與城市文化兩造間相互輝映、參照、與彼此建構的密切關聯。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2006年。
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台北,麥田。2003年。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增訂再版)。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城市與影像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