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3306 通識:西方思想與文明:文藝復興之前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0
期末考 30
上課參與、討論課程文本研讀及討論 30
課堂出席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志成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史」為經,以「思想」為緯。經緯所框架之象限涵蓋文化、宗教、藝術、政治、經濟、社會等諸文明流變。本學期課程規劃自古典希臘始,歷經希臘化時代、古羅馬,至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止。次第梳理西方社會古典時期以及中世紀縱橫二千年之思想與文明的發展軌跡。 本課程目前構想為三學期系列課程,亦即依暫訂計劃,下學期(102-2)擬提供「文藝復興至啟蒙運動時期」(15-18世紀),接續學期(103-1)為「工業革命至後工業時期」(19-20世紀)(課程標題皆暫訂)。以此三大歷史段落,完成整部西方思想與文明之考察。 因而本課程並不鑽研專家學者之細微知識,而是掌握思想家之洞識灼見,剖析文明進程之脈動趨向。換言之,思想與文明課程並非專家專題之學,而是通儒通識涵養。關照臺灣社會的實用功利取向,並不乏專家技師,但向來忽視具備洞識遠見的廣博與融通。正是一藝易致,大道難聞。也難怪晚近各大學嗅得此一時代之蔽,遂舉「博雅」之名,紛紛設置不同名稱之學程、書院,廣招生員。惟是否以宏通博雅為教育學習旨趣,抑或僅掛名上市,純粹吸睛引人,則未可知。 是故,思想與文明課程以文明教養陶冶人格,以思辨淬煉獨立思想。在歷史的縱深與厚度襯墊裡,觀摩思想家面對所處時代的思考與判斷,考察西方文明各時代的繼受與轉折,力求通古今之變,積厚以養深。簡而言之,就是以探究西方心靈及其文化底氣,盼能使學習者教養文化並獨立思想。至於外界時事之判斷評論,乃我們能力所及,卻未必興致所鍾。 幼時庭訓,背誦《增廣賢文》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撫今追昔,快慰生平。 無悔此生,情懷如昨。 這是我的想望!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Boorstin, Daniel J.(布斯汀)著﹧劉喬譯:探索者──問「為什麼」的人。臺北市:貓頭鷹,2005。【Orig. Boorstin, Daniel J.: The Seekers: The Story of Man’s Continuing Quest to Understand His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Tarnas, Richard(理查•塔那斯)著﹧王又如譯:西方心靈的激情。臺北市:正中書局,1995。【Orig. Tarnas, Richard: 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3.】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西方思想與文明:文藝復興之前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