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3804 中文:中國文學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修課態度 10
課堂討論與作業 30
小組寓言故事報告 10
小考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月秀

教育目標

  本課程重心,在於引領同學細細咀嚼饒富哲理的中國寓言故事。從故事人物的美醜善惡,和故事深藏的寓理寓意,來深化一己之生命,並就此來返觀吾人當今所處的世代,以及現實人生。若加以細言,本課程將以培養同學「聽、說、讀、寫」的方式進行之: 1.聽:聽故事者(聽書人)──聽老師或同學闡說寓言故事,並加以思考分析劇中人物或情節。 2.說:說故事者(說書人)──嚐試與修課同學分享自己所知的寓言故事。 3.讀:讀故事者(讀書人)──品讀寓言或文言或白話的故事。 4.寫:寫故事者(寫書人)──可試著文字創作或改寫寓言故事。 希冀同學藉由該門課,增進國學素養,並藉由閱讀、思考、書寫、討論,內觀自己的生命情境與思路,外觀蒼穹宇宙,由此悠遊自在於成長之道路。

課程概述

課程定位: 「中文」課程為全校大一新生共同必修課程之一,學分數2-2,共計4學分。以學院為單位,開設數門專題式文學課程,供學生依照個人興趣選課,以期能熟悉部分文學類型,達到文學欣賞、文化陶冶的目的。 教學目標: 一、分析問題與欣賞文藝,提升個人對文學藝術的知性和感性能力。 二、駕馭並應用語文、文學、文化的知識能力。 三、掌握語文表達能力。 四、具備思辨的內涵和能力。 教學內容: 透過古典或現代文學代表作品,呈現豐富、活潑的文學風格及面貌,使同學能深入探討中國文化、汲取心靈智慧、傳承文化資源,體會文學生活化、現代化及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教材擇取上,除配合教學目標外,亦根據各學院之不同特性而予以調整,另於課堂上輔以分組討論、報告、作品分享等學習方式,活化課程。並規定每學期的習作篇數,以收實際成效。 預期效果: 一、提升閱讀、欣賞及寫作之興趣與能力。 二、提升思辯、語文表達能力。 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增進涵泳文學、文化之能力。 四、開拓生活視野,培育文化素養,加強人文關懷。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常任俠選註:《佛經文學故事選》,上海巿:古籍出版社,1982年。
國學研究小組編者,《中國寓言選》,(板橋 : 漢學出版社),1984年。
公木著,《先秦寓言概論》(濟南 : 齊魯書社),1984年。
劉國正、馬達、戴山青著,《寓林折枝 : 中國歷代寓言選注》(北平 : 北京出版社),1984年。
沈吾泉:《伊索寓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9月。
譚達先著,《中國民間寓言研究》 (台北:商務出版社),1988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1版。
方廣錩、任遠、崔昌頤、方廣鑒編:《佛經中的民間故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89年12月1刷。
嚴北溟,嚴捷編著,《中國哲學寓言故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劉燦著,《先秦寓言》(台北 : 國文天地) ,1990年。
林靈編:《佛經的故事》,臺北:新潮社,1991年。
劉欣如譯:《佛教說話文學全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王邦維:《佛經寓言故事》(一)(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一刷。
尚和主編,《中國歷代寓言分類大觀》(上海 : 文匯出版社), 1992年。
李奕定選輯,《中國歷代寓言選集》(台北: 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
鄒智賢主編,《儒道佛寓言鑑賞辭典》(長沙: 岳麓書社),1994年。
琬姿居士:《雜譬喻經的故事》,臺北:圓明出版社,1995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佛教成語的故事》,臺北:圓明出版社,1995年2月1版1刷。
石德編著,《中國寓言的智慧》(台中:好讀出版社),2001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中國文學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