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0048 佛教文學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分組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6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皇誼

教育目標

印度佛教文獻中,不論是記載佛陀、菩薩及聲聞事蹟,或說理論述的寓言譬喻,都富含故事性與思想性,極具文學價值。東傳中土後,在義理和想像等方面,都對華夏文化產生影響,而中國佛教也在融通梵典的歷程下,宗派林立,開枝散葉,弘傳的文字篇章,以及僧俗佛徒的感思、實錄或玄想妙發,盡匯聚成文學長河。本課程試從漢譯佛經文學、佛門詩歌、禪宗偈頌、僧傳燈錄、靈驗果報故事、佛教題材思想的俗文學,與現代佛教文學等面向,導讀文本說明義趣,以期讓學生對佛教文學能有較全面而具體的了解,如此堪為觀照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視角。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黃懺華、呂澂等著(1988):《佛教史略與宗派》。台北:木鐸出版社。
關大眠(Damien Keown)著(2013):《佛學概論》(Buddhism)鄭柏銘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孫昌武(1989):《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書局。
加地哲定(1993):《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書局。
弘學編著(2006):《中國漢語系佛教文學》。成都:巴蜀書社。
普慧主編(2012):《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
侯傳文(2004):《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北京: 中華書局。
鄭師阿財(2010):《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九。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經》卷十四。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元魏.吉迦夜與曇曜譯(2007):《雜寶藏經》舒佩實今譯。臺北: 博遠文化。
顧寶田注譯(2004):《新譯百喻經》。臺北:三民書局。
梁.僧皎(1998):《梁高僧傳》賴永海釋譯。高雄:佛光書局。
北宋.道原(1996):《景德傳燈錄》張華釋譯。高雄:佛光書局。
北宋.克勤(1997):《碧巖錄》任澤鋒釋譯。高雄:佛光書局。
北魏.楊衒之(1994):《新譯洛陽伽藍記》劉九洲注譯。臺北:三民書局。
《敦煌變文(三)》(1988)。臺北:文殊出版社。
唐.唐臨(2008):《冥報記》凡夫譯。台南:和裕出版社。
唐.寒山(2000):《寒山詩注》項楚校注。北京: 中華書局。
《龐居士語錄》(1987)。高雄:慈慧印經處。
清.蒲松齡(1991):《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張友鶴輯。臺北:里仁書局。
《醉菩提(濟顛禪師傳)》(2000)。臺北:法爾出版社。
西大午辰走人、朱開泰編撰(2008):《南海觀音全傳﹧達磨出身傳燈傳》沈傳鳳校注。臺北:三民書局。
洪修平、張勇(2008):《禪偈百則》。北京: 中華書局。
弘一大師編著(2003):《護生畫集》。臺中:青蓮出版社。
陳慧劍(1981):《弘一大師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林清玄(1985):《迷路的雲》。臺北:九歌出版社。
奇儒(2003):《凝風天下》。臺北:寶勝國際文化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佛教文學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