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0435 德性倫理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表現 40 出席率20%, 平時作業20%
期中考 30 隨堂筆考
期末評量 30 依規定舉行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8 人選讀,尚餘名額5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永崇

教育目標

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強調以善的價值(the good)重於對的權利(the right), 此可彌補以權利為主的倫理學(right-based ethics)之缺失, 它主張成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to be a person)所具備的人格品行的倫理學(character-based ethics / agent-based ethics), 所謂對的行動是指有德性的人(virtuous person)在相同的情境下所做的行動(right act)。課程具體的目標在反省深思遠慮(prudence), 誠實盡責(fidelity), 正義公平(justice), 感同身受(empathy)等品德的內涵與生活實踐。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ristotle/ D. Ross,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A. MacIntyre, After Virtue,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2007.
M. Slote,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London: Routledge, 2007.
R. Crisp and M. Slote (eds.), Virtue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Aristotle,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 苖力田、徐開來譯, 新北巿: 知書房, 2001.
余紀元, 德性之鏡, 林航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A. MacIntyre, 追尋美德, 宋繼杰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6.
A. MacIntyre, 德性之后, 龔群、戴揚毅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黃勇, 全球化時代的倫理, 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 J. Rachals, 道德哲學要義, 林逢棋譯, 台北: 桂冠, 2010.
胡楚生, 論語新編解義, 台北: 三民書局, 2012.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台北: 中華書局, 2011.
林永崇, 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 哲學與文化, 第 36 卷第 2 期(2009.2): 頁93-117.
N. Noddings, 幸福與教育, 龍寶新譯, 北京: 教育科學, 200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德性倫理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