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3253 社會:科技與台灣社會問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末調查報告 40
平時成績與實做 30
期末口頭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知識與社會實踐有什麼關係?這是最近社會系學生們關注的話題。本課程打破傳統「是否走出象牙塔?」與知識/社會實踐的二元對立,強調沒有經過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的「測試」與粹鍊,理論上思辯經常落入書空咄咄與虛無主義。本課程試圖將同學帶入更靠近常民生活的世界,面對現實受苦的人們與社會運動組織者的想法,藉此減少知識份子與常民生活的隔閡。唯有更貼近常民生活與社會運動者的處境,才能在個人以及集體層次上抗衡主流意識形態的支配(例如,對社會運動「丟鞋」反感的主流意識形態)。進而,基進化我們所學的社會學內涵,走出象牙塔。 本課程將請到與此議題相關的社會運動工作者,談談自己在行動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如何面對國家與科技官僚以看似中立客觀的意識型態進行治理,而這種科學數字的治理卻可能有許多特定政治立場的介入,例如,核電數字迷思、RCA與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問題、中科環評爭議等。同時,課程以科技與社會(STS)為主要理論依據,以科學爭議、科學不確定性、技術物的政治性、流行病學的爭議等問題,切入台灣社會問題,並且以社會運動者與RCA受害者等經驗為基礎,瞭解社會運動者如何介入這類爭議,翻轉跨國企業或國家、科技官僚的支配。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勞工看的台灣史》1,2,3。敬仁勞工中心、苦勞網出版。
2. STM期刊:RCA專題。
3.《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
4.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合編(2004)。STS讀本Ⅰ、Ⅱ《科技渴望性別》、《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社。
5.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2012,《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科技與台灣社會問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