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3898 中華文化的發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期末考、作業 100 期中考30%、作業30%、期末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2人,已有62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麗惠

教育目標

台灣近四百年的歷史經歷過多次的政權交替,再加上身處在目前快速變遷的世界秩序中,很多在台灣的人可能面臨認同混淆的問題,再加上對岸的中國和平崛起,這個問題似乎又更加的棘手。認同混淆這個難題的解決,並非短時間內可為,可能還要一、兩代人的磨合,才可能達到共識。 政治認同的混淆既是因為歷史發展造成,那麼解玲還須繫玲人,我們還是回到歷史發展中來了解,不只需要了解台灣史,我們同樣要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文化史的發展,因為許多生活模式以及價值觀的形成,都與文化建構有關。因此本課程花了極大篇幅說明古代中國至現代的文化發展,同時也涉及1949年之後的共產中國之建立,以及海峽兩岸分立的過程,目的就是希望讓身在台灣的學生了解,台灣目前的現狀是如何形成,我們繼承了那些文化優勢,同時具有那些缺失,展望過去並深切的反省,才能建構屬於下一代的未來。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2001)。
鄭欽仁等著《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台北:聯經,1982)
黃俊傑等著《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二),(台北:聯經,1982)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81)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育」單元,《當代》120,1996。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論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1995)
余英時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英時 《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1992)
王曾才《西洋近世史》,(台北:正中,1977)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5)。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1985)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8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