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5263 康德人性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師生互動 50 閱讀指定教材討論與提問的表現, 以及出席率
期末書面報告 50 選擇建議的題目申論為論文形式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8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永崇

教育目標

康德(I. Kant, 1724-1804)的批判哲學宗旨在回答"人是什麼?"的問題, 康德分別以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以及判斷力批判等三書回答有關人在知識論(知性), 倫理學(道德)以及美感、目的論方面逆所求能的能力問題, 這些雖是廣義的人性探討的範域; 但稍晚在單粹理性限度內宗教一書中明白論及人性(human nature)的問題, 以及在道德形上學一書中延申德性(virtue)的論點, 他認為, 人在本性上存在根本惡, 卻又有向善的稟賦, 人之採納善原則或惡原則才是我們判斷人的行動之道德與否的關鍵, 而且, 人性中道德情感的成分影響德性的至善完滿。本課程選擇聚焦在康德有關道德哲學範域的人性論, 目標之一是由此探究康德的道德哲學與人性論的關係, 進而做為學員研究廣義的倫理學時得以參照、比較或批判各種學派觀點的預備工作。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I. Kant,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trans. by T. M. Greene, New York: Harper/ Baker & Taylor Books, 1960/2011.
I. Kant, 康德著作全集-第六卷: 純然理性界限度內宗教、道德形而上學, 主秋零主編,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I. Kant, 實踐理性批判, 鄧曉芒譯, 台北: 聯經, 2004。
黃振華, 論康德哲學, 李明輝主編, 台北: 時英, 2005。
李明輝, 儒家與康德, 台北: 聯經, 1990。
牟宗三, 圓善論, 台北: 學生書局, 199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康德人性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