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14-09-03停開

103年第1學期-0039 俗文學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5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65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41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佳蓮

教育目標

(一) 掌握中國民間文學的源流及演變軌跡,理解體會俗文學與雅文學對人民生活不同面向之影響,了解通俗文學的價值與意義,認識俗文學之多元風貌。 (二) 培養學生欣賞、鑒察俗文學的能力,從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民族情感,從中品味老祖宗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哲學。 (三)訓練學生蒐集俗文學資料,包含古典文獻資料以及從生活中取材,如:訪問耆老、遊賞地方風物、考察地方習俗等,培養學生敏銳觀察俗文學對於生活無所不在的浸潤。 (四) 引導學生將俗文學應用於生活實務,如:猜燈謎、寫對聯、設計文字遊戲、表演繞口令、熟悉歷史人物傳說、了解臺灣風土民情。 (五)讓學生以輕鬆有趣、不失思想與文化深度的方式,從生活中獲得文學的趣味,進而真正喜愛文學,將文學提升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

課程概述

「俗文學」即「通俗文學」、「民間文學」,臺灣學界往往稱為「俗文學」,有別於主流之「正統文學」,為流行於民間、廣泛地為普羅大眾所喜聞樂見、接受與創造的大眾文學,是非常貼近民眾生活、反映人民心聲的文學形式。 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認識多采多姿的俗文學,首先認識「俗文學」的定義、內涵及其特質,釐清俗文學與雅文學本質之不同,探討俗文學的類別,評估其價值;其次從俗文學各式各樣的體裁切入探討,探究其具體的範圍與內容:短語綴屬、各類型故事、民族故事、韻文學中的俗文學等等,並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式思考:以某一類型的主題觀察俗文學因不同的社會型態與時代背景所呈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與價值。最終,整理俗文學研究的成果以擴展中國文學研究的領域,思考俗文學與民俗學、俗文化、俗語言與俗信仰之間交互影響的關係。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指定書目: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參考書目: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古亭書屋,1971年
施翠峰:臺灣民間文學研究,士林文具,1982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木鐸,1983年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上海文藝,1984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北京大學,1985年
劉守華: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中國民間文藝,1986年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里仁,1999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清華大學,2004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俗文學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