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14-08-27停開

103年第1學期-0253 臺灣族群發展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5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23 人,選上機率為0%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奇浩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臺灣各族群的發展與關係為軸線,連結臺灣歷史的進程。透過對臺灣各個族群的源起、發展、分佈及現況的介紹,促使學生對於族群議題有更深刻地認知。並且討論族群形成的客觀歷史背景與主觀人為操縱等因素,俾使學生在面對新聞報導與自身經歷的族群議題時,可不落於偏狹的觀念,從而對臺灣的族群議題有更為全面的體認。換言之,本課程可促使學生連結自身經驗與歷史脈絡,瞭解歷史其實就存在平日生活中,至今仍時時刻刻與我們的生活相連,進而提昇對歷史議題的研究熱情。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第一單元:課程簡介、相關資料介紹
1.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李廣均,〈什麼是族群身份?—三種不同取徑的提出和討論〉,《社會文化學報》,9期(1999)。

第二單元:族群、民族、種族相關概念之詮釋與定義
1.王明珂,〈第一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收於王明珂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5。
2.麥留芳,《方言群認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5。

第三單元: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與文化
1.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1986。
2.詹素娟,〈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 卷 4 期(1995/12),頁 127-163。

第四單元:清代臺灣的漢番關係
1.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1991/06)。
2.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理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
3.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2001。

第五單元:臺灣閩南族群的形成
1.陳益源主編,《2011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樂學,2013。
2.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

第六單元:臺灣客家族群的形成
1.徐正光,〈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收入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頁241-281。
2.施正鋒,《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4。

第七單元:戰後臺灣的省籍意識
1.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臺北:允晨,2004。
2.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1999。

第八單元:宗教、職業與族群
1.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
2.林偉盛,《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 羅漢腳》,臺北:自立晚報,1993。

第九單元:期中考試

第十單元:血緣族群:家族、宗族
1.張菼,《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2.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

第十一單元:地緣族群:在地認同與祖籍認同中的內地化與土著化
1.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3期(1978)。
2.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
3.陳孔立,〈清代臺灣社會發展的模式問題--評「土著化」和「內地化」的爭論〉,《當代》30(1988/10)

第十二單元:族群與區域
1.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
2.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和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第十三單元:歷史記憶與族群意識
1.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2009。
2.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3期(1996/09)。
3.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2002。

第十四單元:國家認同與族群意識
1.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2010。
2.尹章義,〈「臺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觀點〉,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3.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期(1997/12)。

第十五單元:當代臺灣的族群想像(一)
1.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於張茂桂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

第十六單元:當代臺灣的族群想像(二)
1.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
2.林信華,《臺灣族群的秩序與重建》,宜蘭:佛光大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臺灣族群發展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