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3209 人文:現代與當代藝術導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表現 30 出席、學習單、課堂表現
期中、期末考 30 學習階段反思與自我學習整理
報告、期末創作 40 藝術專題報告演練、藝術論述之創作實踐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49 人選讀,尚餘名額2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許瑜庭

教育目標

本課程藉由20世紀東西方視覺藝術為授課主軸,以文學、音像教材作藝術文化比較。並以分組討論、藝術展覽觀摩、創作實作等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將美學思維帶入生活觀察與創意,繼而實用生活美感思維,提升學生判讀所學專業以外之生活美感觀察能力,讓學生從中西文化的演變,與現今生活型態的相互對照。透過古今中外藝術經典的導引與介紹,提升學生之美感素養,體認公民之美感責任,並喚醒美學自覺意識以及建立美學生活理念。除了掌握基本美學論述的原則之外,本課程將從不同領域與角度,並就近由實體藝術展覽與現場展演的體驗中,培養學生對藝術深入的認識與省思,希冀能對個人審美品味、生活環境之空間以及聲音等具有更高之敏感知覺。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麥田。
2、 John Berger,《The Sense of Sight》,麥田。
3、 Victoria D. Alexander,《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巨流圖書。
4、 Susan Sontag,《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麥田。
5、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臉譜。
6、 Roland Barthes,《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7、《臺灣美術全集》,藝術家出版社。
8、 蔣勳,《美的沈思》,藝術家出版社。
9、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上、中、下,歷史博物館。
10、東山魁夷,《東山魁夷世界》,美術年鑑社。
11、Andreas Huyssen《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麥田。
12、許瑜庭,《紅土上—許瑜庭膠彩創作理念與風格》,國家圖書館。
13、Victoria D. Alexander,《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巨流。
14、藝術家雜誌『藝術展覽』及『政府文化政策』專題。
15、Brook Timothy, 《維梅爾的帽子: 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遠流。
16、Jonathan Lopez,《不存在的維梅爾: 偽畫家、藝術史家、犯罪集團和納粹合力搬演的世紀騙局》,大家。




課外選讀:
1.吳音寧,《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印刻。
2.遠藤周作,《深河》,立緒。
3.卡謬,《異鄉人》,志文。
4.白先勇,《臺北人》,爾雅。
5.鍾理和,《笠山農場》,草根。
6.多馬斯,《北橫多馬斯》,自費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現代與當代藝術導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