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14-10-08停開

103年第1學期-6291 立法過程專題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2人,已有1 人選讀,尚餘名額1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任冀平

教育目標

本課程乃是政治研究所博士班與碩士班的選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在探討民主憲政體制下(不論是總統制,議會制抑或是半總統制),國會(立法機關)必然是政府權力中心的事實。在民主憲政體制下,法律必須由民選的國會所制定,國會藉由法律的制定,為整個社會做權威性的價值分配,因此民主政治的統治必須以贏得議會的多數支持為前提。不過,國會雖然具有立法的權力,而其如何立法則需視國會內部的結構(structure),以及國會與其他政治機構(political institutions)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定。基本上,國會的立法過程(legislative process)乃是政治過程(political process)的一環。本課程旨在介紹國會內部的結構,並說明影響國會立法的政治因素,以期學生具備相關的政治專業知識,決策分析、領導與學術研究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任冀平(2011),<法院與政治:美國司法政治初探>,(全球政治評論)第33期,頁73~95。
(2)沈有忠(2009),<德國議會民主的發展:從威瑪憲法到基本法>,(思與言)第47卷第3期,頁27~65。
(3)彭錦鵬(2001),<從歐美經驗論國會議員人數及「立委席次減半」>,(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71~190。
(4)黃秀端、何嵩婷(2007),<黨團協商與國會立法: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頁1~44。
(5)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3~49。
(6)廖達琪、陳月卿、李承訓(2013),<半總統制下的國會監督-從法制面比較台灣與法國國會的監督能量>,(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2期,頁51~97。
(7)廖達琪(2005),<「橡皮圖章」如何轉變為「河東獅吼」?──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角色轉變之探究(1950- 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2期,頁343~391。
(8)鄭明德(2005),<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組織問題之研究>,(政治科學論叢)第25期,頁135~166。
(9)楊婉瑩、陳采葳(2004),<國會改革風潮下黨團協商制度之轉變與評估>,(東吳政治學報)第19期,頁111~150。
(10)楊戊龍(2006),<美國聯邦政府保護揭弊公務員之制度與發展>,(政治科學論叢)第29期,頁83~122。
(11)盛杏湲 (2006),<臺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85~128。
(12)蕭怡靖(2007),<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3第期,頁131~182。
(13)蕭怡靖(2005),<我國立法院資深制度之探討—委員會遊走及召集委員深制度之變遷>,(政治科學論叢)第25期,頁105~134。
(14)蘇子喬、王業立(2012),<總統與國會選制影響政黨體系的跨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1卷4期,頁35~70。
(15)Dodd, Lawrence C.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Ed. 2013. Congress: Reconsidered. London: Sage.
(16)Keefe, William, and Morris S. Ogul. 2001. 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 Congress and the State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7)McKay, William, and Charles W. Johnson. 2012. Parliament and Congress: Representation and Scrutin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Oleszek, Walter J. 2014.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London: Sage.
(19)Stewart III, Charles. 2012. Analyzing Congress. New York: W.W. Norton.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立法過程專題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