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3406 通識:死亡與不朽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導修:報告及討論 20
論文 30
期末考試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1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燦輝

教育目標

對應當前人生的問題:愛情、性、幸福、理想、死亡、不朽、生命意義等等,都是同學的設身問題,也是他們必須面對的人生挑戰。我希望同學能領會中西文化的思想,反省自身的存在,並且緊扣當前情況,懂得面對和處理人生的問題。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指定參考書:
1. Aries, Philip.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4.
2. Aries, Philip. The Hour of Our Death.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1.
3. Bailey, Lloyd R. Biblical Perspectives on Death.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9.
4. Carse, James P. Death and Existe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0.
5. Davis, Stephen T. Death and After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9.
6. Kramer, Scott & Wu Kuang-ming. Thinking Through Death. Vol 1 & 2. Malabar, Fl.: Robert E. Krieger Publ., 1988.
7. Momeyer, Richard W. Confronting Death.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8. Obayashi, Hiroshi. Death and Afterlif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2.
9. Toynbee, Arnold et al. Life After Death. London: Weidenfeld, 1976.
10.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篇》,臺北:學生書局,1961。
11. 《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82。
12. 江大惠等編:《死死生生》,香港:崇基學院神學組,1987。
13. 越遠帆:《死亡的藝術表現》,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4. 段德智:《死亡哲學》,臺北:洪葉文化,1994。
15. 孫利天:《死亡意識》,吉林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死亡與不朽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