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2141 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常表現(含出席率)、作業與分組報告 15
助教課出席與作業 15
期中考 25
期末考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88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洪儀真

教育目標

每個人都跟社會脫離不了關係,無法全然獨自而生活。然而,現代人普遍對於公共議題感到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或是僅流於情緒之爭與膚淺之言,動輒盲目起舞,遑論具備長遠的眼光與一針見血的省思力。我們總是無奈於各種弊端的重蹈覆轍、無法釜底抽薪,僅能身陷惡性循環,多麼令人不勝唏噓與惶恐。在媒體資訊泛濫又浮誇的社會裡,生活充滿了各樣的迷思,面對雜亂紛陳的社會訊息,亟需建立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不受到腥羶資訊的誤導,也能避免自身的盲點。台灣學生長時間身處升學壓力,不但易與社會現實脫節,對於國內外社會議題更缺乏關懷的動機與反省力。而社會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基本原理正是在於培養獨立的理性思考邏輯,釐清表象的迷團,以客觀而系統性的思維訓練,洞察社會脈動,並察覺自身與社會的潛在關連。因此,藉由社會學課程,我們學習如何抽絲剝繭,剖析社會現象的深層因素,以掌握社會議題的關鍵脈絡與核心機制。透過社會學多方位的反省視角,我們亦能摒除主觀的刻板印象,將養一份寬廣深刻的人文素質,並能瞭解社會其他群體的立場與需求。在這多元社會裡,雖然生態日益多樣化,然而人們仍舊難以放下個人偏見、跳超己身背景的框限,培養出多元社會真正需要的相互理解力與包容精神。社會學旨在結合對於社會的關懷心、觀察力、反思力與行動力,並能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本學期的社會學課程,第一部份著重介紹社會學的基本原理與學科特質,建立學生的社會學想像力與敏感度,並鼓勵跨領域的思維激盪與合作。第二部分則挑選社會學者的幾項經典論點,讓同學從典範當中習得社會學剖析的深度。第三部分將系列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關鍵議題,本學期先鎖定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和不平等的社會議題領域,下學期將接續進入其他社會議題的探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三、 主要參考讀本 (教師上課主要內容來源,不強迫購買,同學自行決定)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14,《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四版。台北:巨流。
P. Berger 著, 黃樹仁、劉雅靈合譯, 1963,《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
台北:巨流。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著, 廖仁義譯,1992,《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
殷克勒斯(Alex Inkeles)著,黃瑞祺譯,1985, 《社會學是什麼?》。台北:巨流。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 與承諾》。台北:群學。
Bauman, Zygmunt 著,朱道凱譯,2002,《社會學動動腦》。台北:群學。
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g) &菲力普‧梅勒(Philip Mellor)著, 李康譯,2009,《社會學何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讓‧卡澤納弗(Jean Cazeneuve)著,楊捷譯,2011,《社會學十大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愛理亞斯(Nobert Elias)著,鄭義愷譯,2007,《什麼是社會學》。台北:群學。
王宏仁主編,2014,《巷仔口社會學》。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何明修、劉鈐佑主編,2014,《人間社會學:24 則關於溫拿、魯蛇、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台北:群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