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2144 社會學理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5
期末考 25
社會學理論文本研讀整理與討論 24
課堂參與 16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89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志成

教育目標

壹、課程旨趣:古典、西方、理論、社會理論 這一門課程的理念與旨趣是由四個關鍵字詞──古典、西方、理論、社會理論──構築而成,因此闡述這四個關鍵字詞就得以適當掌握本課程旨趣。 §古典 「古典」一詞劃定了這個學期課程的處理時間範圍,由社會學誕生前夕(十九世紀上半葉)到社會學建制完成,到社會學成為一門在學院中被承認的獨立自主之知識領域(二十世紀初),這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相較於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夠年輕,不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但已經可以有古典、現代、後現代時期的區分。社會學古典時期的代表人物幾乎等同於社會學的奠基者,習慣上──其實是英美學界的管見──名之為「古典三大家」,也就是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這一門課將加添一位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不論就生卒年所處時代的客觀背景來看,還是致力於將社會學建制為一門有別於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的獨立自主學科的主觀意願而言,齊美爾當與涂爾幹、韋伯並列。馬克思生年早了近半個世紀,亦無意識於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領域,只能稱為是社會學的先行者。拜Talcott Parsons、Anthony Giddens和Jeffrey C. Alexander之賜,再加上Peter Hamilton的神來一筆,將「馬涂韋」賦予「Holy Trinity」的封號。此後,社會學的祠堂裡供奉的就是這三大家。齊美爾的後世遭遇,命運坎坷如同生前,始終被輕忽與低估,直至近年,託文化研究與網絡分析之福,日漸走紅,後勢看好。對我來說,將齊美爾與涂爾幹、韋伯並列,不只是所處相同時代,亦不單是致力於社會學的建制,更重要的是對於觀點的主張與琢磨,能與「馬涂韋」互別苗頭。與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涂爾幹的社會事實、韋伯社會行動相較,齊美爾的「交互作用」(互動)毫不遜色。這四大家的觀點撐起了社會學的天空。 好不好,慢慢改過來──古典四大家! 因字數限制,詳細課程目標請參見社會學系網頁。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肆、基本書目
喬治•雷瑟(George Ritzer)、道格拉斯•古德曼(Douglas Goodman)著﹧柯朝欽、鄭祖邦譯:社會學理論(上)、(下)。第六版。臺北市:巨流,2004、2005。【Orig. Ritzer, George / Goodman, Douglas: Sociological Theory. Six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4.】
其餘課程內容相關參考文獻將於課程中隨時介紹及說明。

附錄二、「社會學理論」經典著作選讀書目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Karl Marx (1818-1883):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1844.
2.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Karl Marx (1818-1883): Der achtzehnte Brumaire des Louis Bonaparte, 1852.
3. 李凱爾特: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 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lturwissenschaft, 1899.
4. 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Max Weber (1864-1920):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1920.
5. 韋伯:宗教社會學。
Max Weber (1864-1920): „Religionssoziologie (Typen religiöser Vergemeinschaftung)“, in ders: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1922.
6. 韋伯: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IV。臺北市:允晨1990。
7.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
Émile Durkheim (1858-1917):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1893.
8. 涂爾幹:自殺論。
Émile Durkheim (1858-1917): Le suicide, 1897.
9. 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Émile Durkheim (1858-1917):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1912.
10. 齊美爾:貨幣哲學。
Georg Simmel (1858-1918): Philosophie des Geldes, 1900.
11. 齊美爾: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
Georg Simmel (1858-1918): Soziologi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Formen der Vergesellschaftung, 1908.
12. 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
Georg Lukács (1885-1971): 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ßtsein, 1923.
13. 牟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
Marcel Mauss (1872-1950): Essai sur le don. Forme et raison de l’échange dans les sociétés archaïques, 1923 / 24.
14. 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Karl Mannheim (1893-1947): Ideologie und Utopia, 1929.
15. 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
Norbert Elias (1897-1990): Ü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 1939.
16. 埃利亞斯:個體的社會。
Norbert Elias (1897-1990): Die Gesellschaft der Individuen, 1939.
17. 伊里亞斯: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
Norbert Elias (1897-1990): Mozart. Zur Soziologie eines Genies, 1991.
18. 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
Sigmund Freud (1856-1939):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理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