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6514 證據本位社會工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討論及報告 90
期末報告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9 人選讀,尚餘名額5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怡世

教育目標

大多數的研究生都會被要求唸許多的論文(包括中文、英文論文),但卻很少被教導如何去唸論文,也很少有機會好好地去消化論文的內容,這也使得修課、唸論文與自己的關係是疏離的。本課程希望可以改變這樣的閱讀習慣,我們好好地來唸、來消化少少幾篇,但卻是在「以證據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實務」這個領域很重要的論文,透過閱讀、引導、討論及反省,來吸收及理解其中的核心觀念,並與社會工作實務相對照,藉此重獲閱讀的樂趣,並與自己碩士班的學習產生更強的聯結。 「以證據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實務」已是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領域一個重要的概念與實務指導圭臬。然而,在理性主義強而有力的展現形式底下,以證據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實務往往被窄化於醫療模式的認識論之下,而高舉實證取向的研究證據,其他認識過程所生產出來的證據因而被貶低。本課程嘗試透過閱讀經典著作,以及對話、討論與分享,重新思考證據的根本意涵,希望可以帶領修課同學從認識的過程來思辨「運用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的證據到底是什麼?」這個根本的問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Gambrill, E. (2007). ‘Evidence-Informed Practice and Policy: Choices and Berriers’, 臺大社工學刊,第14期,頁1-60。

Thyer, B. A. (2006). ‘What i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A. R. Roberts and K. R. Yeager (eds.), Foundations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pp.35-46.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維倫、莫少依(2004)。〈生活世界取向的心理衡鑑:一種本化的可能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期,頁85-13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證據本位社會工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