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2168 醫療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平時表現 30
分組報告 20
期中報告 20
期末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87 人選讀,尚餘名額-2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昌宏

教育目標

醫學在大學聯考時被歸屬在第三類組,所修習的也都是自然科學典範下知識。然而,醫療的對象是人,加上疾病的複雜性與風險的不確定性,使醫療逐漸成為強調醫病互動的一門藝術,並成為社會科學關注的領域。Parsons將醫師與病人作為一種社會體系,以生病角色的概念,分析醫療的社會功能,在1950年代晚期將醫療社會學帶進社會學理論之中,美國社會學學會也於1962年成立醫療社會學部門,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成為ASA的正式刊物。 醫療社會學是一門應用性高而且在地性很強的學科,牽涉到個人、專業人員、醫療組織、社會文化、國家體制等面向,各種醫療現象與組織發展有其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不分階級貴賤都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問題,無論從醫學或是從社會學出發,皆透露著強烈的現實關懷。Strauss(1957)指出醫療社會學有兩個研究方向,一個是醫學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medicine),是以醫療為經驗研究的對象,目的是驗證或發展社會理論,關懷的是社會學的問題;另一個是醫學中的社會學(sociology in medicine),則是利用社會學的觀點和研究方法來探討醫療現象,關切的是諸如疾病的就醫行為、醫囑遵循度等,以增進醫療服務的應用取向為主。 70年代以後,社會學對於專業主導的醫療體制提出許多批判,生物醫學知識如何建構疾病和健康的概念,直接挑戰了專門化知識主導的醫療權威。基於對醫療專業與生物醫學模式的批判,醫病之間互動的關係,也不同於Parsons所描繪客觀中立的醫師,將科學知識傳遞給被動無知的病人的模式。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帶有衝突性質的動態協商過程,雙方都力圖傳達彼此對情境的定義。因此,許多社會學研究採取病患的觀點,強調病患本身的就醫經驗,從知識與權力的角度,剖析醫病之間的行動。現在,醫界面臨了全球性經濟衰退,人口老化與新興科技帶來醫療費用高漲的財務困境,加上消費者意識抬頭,使醫病關係緊張甚至出現對醫療專業的信任危機,開始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轉向,非醫療相關的社會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Strauss對醫療社會學的區分已經沒有意義,身為社會學者無法再將醫療單純視為一個用來解釋社會現象的案例,而是要有能力解讀生物醫學資訊,了解醫療體系運作的邏輯,才有資格挑戰醫療專業權威,深入醫病互動過程的核心。 然而,對社會系學生而言,醫學猶如一座難以攻破的白色巨塔,不僅醫學文獻生澀如外星語言,複雜的醫院組織內有各種職系的專業人員,陀螺似地每天轉來轉去。即便你找到門路克服藩籬進入醫院進行田野工作,若是不了解醫療運作的模式,便很難與這群專業人員進行互動。正因為如此,許多社會學家只能透過問卷或次級資料庫研究,不容易進行深刻的生命經驗探索與直接的行動觀察分析。 本課程分為健康與醫療兩大部分,醫療的目的在維護生命與健康,但社會所產生的各種力量,往往比個人自身的決定與醫療行為更能影響我們的健康。首先要簡介健康在幾個主要面向的社會因素,包括階級、性別、種族等,以及人口結構如家庭、生活型態、老化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其次是探討健康與疾病的關係,從生病經驗與病人角色出發,討論社會學是如何理解健康、如何定義疾病,並將醫療化與生活風格醫療放入課程,思考醫療在現代社會中對個人生命治理的影響。最後我將以多年臨床醫師的角度,分享從醫師的觀點是如何處理醫病之間的互動,並以組織社會學的理論分析現代醫院組織的運作,希望有助於對醫療議題有興趣的同學在進行醫院的田野時,能夠較為熟悉與去除陌生的恐懼感。除了健康、疾病、醫病關係、醫院組織幾大議題,最後會將焦點放在政府政策,特別是全民健保以及未來可能的長期照護政策,對提供照護的組織,以及照護者或受照護者的行動與經驗將產生的影響。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William C. Cockerham(何斐瓊譯),2013,《醫療社會學》(Medical Sociology 12/E),雙葉書廊。
2 Barry and Quill(郭寶蓮譯),2009,《健康社會學導讀》(Understanding the Sociology of Health),韋伯文化。
3 David Wainwright(游卉庭譯),2012,《健康的社會學視界》(A Sociology of Health),韋伯。
4 Peter Conrad(許甘霖譯),2015,《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症》(The 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nditions into Treatable Disorders),巨流。
5 張苙雲,2009,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第四版),巨流。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醫療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