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3880 中文:文學欣賞與實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修課態度   15
課堂討論與報告 20
期中考 30
小考 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5人,已有65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月秀

教育目標

美學宗師朱光潛《談文學》:「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詩學》:「人的描寫居於文學的首要地位;而人生,勢必成為文學表現的主要對象,或文學表現的核心問題」。作家透過文字書寫,分享經過歲月積澱的生命經驗,反映時代現實,譜出喜怒哀樂之生命樂章;吾人透過閱讀,徜徉在文學世界當中,與作品中傳達的哲思、情感、人生故事共鳴,開拓視野,增加閱歷,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由此可知,文學與吾人現實人生誠習習相關。 本課程,擬擷選古今文學作品,引領修課同學感受文學之美,體悟在塵世的繁華裡,古今情感、哲思的傳遞是没有時空隔閡,是可以心心相映。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本學期課程主題主要扣緊「賞愛自然」這一主題,希冀引領修課同學們放緩生活腳步,以細膩情懷感受大自然之美,省思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課程,每週皆有一子題,如探討寓言故事中探及的自然;與愛情、親情、友情、繪本、天地人、音樂、旅遊⋯⋯有關,或作一巧妙結合的自然文學作品。並據此,進一步探討「道與自然」,希冀同學們能在四季遞嬗、雲卷雲舒之中,領悟自然之道,由此找著安頓自我身心之方。 要之,課堂中,將以講授與問題討論方式,對有關「自然文學」之上課文本作深度的探討與詮釋。希冀修課同學們能掘發文學作品要義,探討文學與自然的關係,並進一步回歸吾人生命本身意義之探索。此外,並希冀修課同學能藉由閱讀、思考、書寫、討論,內觀自己的生命情境與思路,外觀蒼穹宇宙,自在悠遊於成長之道路。

課程概述

  本校大一中文課程名稱為「文學欣賞與實用」(一般班)與「文學閱讀與寫作」(加強寫作班),奠基於培養文學素養的基礎上,因應各學院學科屬性之不同,以及面對職場的多元需求,將課程內容規畫為四大模組: A. 經典閱讀:針對各學院系學科屬性,擇選相應之文本進行閱讀與討論。 B. 溝通表達:藉由各式課程活動,提昇學生的書面寫作與口語表達之能力。 C. 職場語文: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科性質相應之職場動態,並應用於語文學習。 D. 生活實踐:結合專業知識,將學習延伸出教室之外,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   未來四大模組可依學院系性質、任課教師專長、以及學生興趣與需求,配搭出不同模組之組合,供學生多元學習。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甲・自編上課講義

乙・參考書籍
莊子,郭象註,《莊子》(台北:藝文),1968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年9 月。
凌拂,《食野之苹:臺灣野菜圖譜》(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廖鴻基,《鯨生鯨世》(台北:晨星),1997年。
凌拂,《與荒野相遇》(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1999年二版,頁94-95。
摩根,李永平譯,《曠野的聲音:一個美國婦人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1999年。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台北:遠流),2003年。
吳明益,《臺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6月。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尚・紀沃諾,李毓昭譯,《種樹的男人》(台北:晨星),2005年。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台北:遠流),2007年3月。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前衛),2007年。
蔣勳等著,《旅行台灣》(台北:時報出版),2008年。
劉克襄編著,《花紋樣的生命》(台北:幼獅出版),2008年。
梭羅,《湖濱散記》(台北:台灣商務),2010年。
劉克襄,《豆鼠回家》(台北:遠流),2011年12月。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國際),2011年12月。
廖鴻基,《來自深海》(台北:晨星),2012年4月。
廖鴻基,《討海人》(台北:晨星),2013年4月。
傑克・倫敦,劉曉樺譯,《野性的呼喚:傑克.倫敦小說選》(台北:如果),2014年。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15年。
黑柳徹子,王蘊潔譯,《窗口邊的荳荳》(台北:親子天下),2015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文學欣賞與實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