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2學期-3392 社會:城市與影像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率 30
期中作業 45
期末口頭或書面報告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0人,已有119 人選讀,尚餘名額-1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一座城市如何成形?都市的建築配置與空間改變如何影響生活或旅行於其中的人?都市人的情感、意識、性別、族裔、職業、乃至活動地區、社會行為與消費模式,和其所居住的都市有何關聯?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國際大都會,各自有何特色或性格,彼此又有何共通之處?而影像作為重要的文化生產形式之一,又如何呼應或建構城市的生活與文化?從文字、繪畫、攝影到電影,各種不同媒介所呈現的城市風貌,又有何異同處?本課程從文化研究的取向,考察都市空間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同時藉由參考並分析影像來幫助我們認識紐約、巴黎、洛杉磯、東京、香港與台北等當代國際型都市的獨特面貌,更進一步探討影像生產與城市文化相互參照與彼此建構的密切關聯。 本課程期望以活潑、富批判意識的方式,以性別、地景、圖像與(動態)影像等主題,選讀相關參考書籍,探討都市這個微型社會的空間政治與文化論述等議題。本課程也透過各種動靜態影像的賞析,探討影像生產與城市空間的認知與體驗之間的辯證關係,並藉以培養人文關懷與反思。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Lawrence Block。《八百萬種死法》。臉譜,2014年
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2012年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左岸文化,2006年
Doug Saunders。《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麥田,2011年
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麥田,2003年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左岸文化,2006年
五十嵐太郎。《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田園城市,2013年
五十嵐太郎、磯達雄。《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田園城市,2014年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凝視驛鄉VOYAGE15840:移工攝影集》。INK印刻,2008年(二版)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群學,2010年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聯經,2010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的形象表述》。麥田,2005年
阮義忠。《台北謠言》。行人文化,2012年
宮部美幸。《理由》。台北,臉譜,2008年(新訂版)
宮部美幸。《無名毒》。台北,獨步文化,2008年
鹿島茂。《想要買馬車:19世紀巴黎男性的社會史》。台北,如果,2013年
黃孫權。《綠色推土機》。獨立媒體,2012年
葉素科。《芝加哥學派》。遠流,1993年
吳毅平。《台北人》。時報,2014年
荒木經惟。《走在東京》。麥田,2010年
陳敬寶。《片刻濃妝》。桂冠,200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城市與影像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