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3862 中文:文學欣賞與實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成績 25 期中考
期末成績 25 期末考
出席成績 25 上課點名、學習態度
平時成績 25 隨堂測驗、網路作業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4 人選讀,尚餘名額1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乃俊廷

教育目標

遠古人類的生活領域總是離不開山巔水湄,文明的進展促使原始散居的人們逐漸形成聚落、城鎮,人口越 加集中的結果,「自然」這一心靈原鄉反而日漸失落,形成一條難以回溯的鄉愁。雖然如此,「自然」仍 是文學創作取材的重要來源,《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王夫 之《薑齋詩話》評論道:「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比興的表現方法,或譬喻,或象 徵,景物實為人情所生,為人所用。陸機〈文賦〉嘗言:「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 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 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世俗的羈絆促使魏晉文人名士寄情山野,崇尚自然,徜徉其 間,超然物外,藉景以抒懷,故世有以陶、謝並稱為美。對此心靈原鄉的追尋、山林田園的歌頌終究只是 傳統中國文學中重要的一頁,好讓騷人墨客抒發胸臆,一吐為快罷了! 隨著文明的進展,工業、科技的極致追求常常伴隨著土地的超限利用,自然生態環境首當其衝,影響在所 難免。人類與環境相抗衡,消耗自然資源、擴張生活領域的結果,換來的卻是難以挽回的破壞。現代人感 慨失去心靈原鄉的同時,生態意識逐漸受到啟蒙,環境保護、環境權等觀念亦隨之崛起,成為現今自然生 態書寫所側重的面向。自然生態是指特定環境中生物彼此交互作用的體系,人類僅僅只是此一體系的部 分,但是絕對不是整個體系的核心。過度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其衍生的作為,終將排擠其他生 物的生存空間,導致整個生態的改變,甚而覆滅,現代復育自然生態觀念的興起,即是對於文明過度發展 後的省思與補救。此刻,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態勢,至為明顯。現代文學創作者已然意識到無法將人 類置身於自然環境之外,需要以更積極的作為,藉由文學傳達生態保育的觀念,喚醒公眾對於自然環境的 良知。吳明益曾言:「『自然』不再只扮演文學中襯托、背景的位置,而成為被書寫的主位。」放棄以人 類為核心的思考模式,以客觀的角度重新檢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正是現代自然書寫的積極意義。 本學期選文涵蓋了近年來,台灣生態環境的所面臨的衝擊與因應的方法,作家們在嘗試與摸索中逐漸 確立目標,然而,未來仍是漫漫長路。透過文學的閱讀,讀者得以認識所處的環境與面臨的課題,進而匯 集共識,思考環境議題的未來走向。

課程概述

  本校大一中文課程名稱為「文學欣賞與實用」(一般班)與「文學閱讀與寫作」(加強寫作班),奠基於培養文學素養的基礎上,因應各學院學科屬性之不同,以及面對職場的多元需求,將課程內容規畫為四大模組: A. 經典閱讀:針對各學院系學科屬性,擇選相應之文本進行閱讀與討論。 B. 溝通表達:藉由各式課程活動,提昇學生的書面寫作與口語表達之能力。 C. 職場語文: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科性質相應之職場動態,並應用於語文學習。 D. 生活實踐:結合專業知識,將學習延伸出教室之外,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   未來四大模組可依學院系性質、任課教師專長、以及學生興趣與需求,配搭出不同模組之組合,供學生多元學習。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小野,《蛹之生(三十週年紀念版)》(台北:遠流,2005)。
方梓,《采采卷耳》(台北:聯合文學,2008)。
吳明益,《迷蝶誌》(新店:夏日,2010)。
吳晟、吳明益,《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2011)。
凌拂,《山童歲月》(台北:親子天下,2006)。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1997)。
楊牧,《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1994)。
廖鴻基,《討海人新版》(台中:晨星,2013)。
劉克襄,《小綠山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文學欣賞與實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