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5229 當代詮釋學論爭(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口頭報告 40
期末書面報告 6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蔡偉鼎

教育目標

詮釋學問題自古希臘時期起即已出現,但詮釋學的發展則是一直到史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嘗試為其建立起一套一般性理論之後,才逐漸被哲學界所正視。詮釋學作為一門探究如何理解文本、語言以及理解本身的哲學學科,在20世紀下半葉更被諸多學科所關注與爭議之焦點,而成為當代哲學思潮中的一個研究重點。當代詮釋學曾圍繞著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的哲學詮釋學發生過幾場非常重要的論爭,本課程擬集中在探討其中一場有關詮釋客觀性的論戰,其主要涉入者為義大利法學家Emilio Betti及美國文學批評家E.D.Hirsch,我們將一起研讀相關的文本,並討論其中牽涉到的哲學問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Joser Bleicher, The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s: Hermeneutics as Method, Philosophy and Critique. (中譯參考:《當代詮釋學》,賴曉黎譯,台北:使者出版社,1990。)
2. David Couzens Hoy, The Critical Circl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中譯參考:《批評的循環》,陳玉蓉譯,台北:南方,1988。
3. E. D. Hirsch,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中譯參考:《解釋的有效性》,王才勇譯,北京:三聯,1991。)
4. Gayle L. Ormiston and Alan D. Schrift (ed.),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 From Ast to Ricoeu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5. David Jasper,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 Louisville and London: Westminster John Know Press, 20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當代詮釋學論爭(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