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6466 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7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 人選讀,尚餘名額6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科技指的是知識(know-how)。這知識是關於使用、設計、維修物體和硬體,它的傳播可能是視覺形象的,可能是觀察、練習、操作的,也可能是口傳教授與書寫閱讀的~~(Mackenzie and Wajcman, 1985)。 近幾年來,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研究與科技與醫療(STM)在歐洲與美國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學門。科技與社會的領域出現,受到知識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哲學、醫療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理論、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具有跨學科研究的性質,從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打破學科之間的藩籬。台灣與歐美的STS的研究,已經包括有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公共衛生、政治、醫學與科學專業背景的學術研究,主題也涵蓋了傳統的社會學次領域,包括,身體社會學、醫療社會學、文化與視覺研究、性別研究、知識社會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等。不只是在學術討論,STS研究也強調實作、日常生活經驗與常民生活感受等面向,因此在STS研究也已經衍生到許多實作與設計層次,如都市規劃、法庭、空污監測、適當科技、助產士運動等等。 STS研究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兩者之間具有交錯共構的關係,因此首先要打破科技與社會的二元對立。由於STS研究也大略可以分為「科學、技術與社會」以及「科學、技術與醫療」(STM)兩部分,本課程將分成此兩部分做介紹。第一部分以科技、醫療與性別為主要切入,第二部分是以技術物的政治性為討論主軸。在此兩部分之外,第三部分將整理STS理論,包括社會世界理論、ANT 理論與SSK等。此外,本課程也將著重於性別、文化與科技方面的文獻。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二、主要讀物:
1.傅大為(2009),《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群學。
2.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合編(2004)。STS讀本Ⅰ、Ⅱ《科技渴望性別》、《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社。
3.陳恆安、郭文華、林宜平合編(2009),《科技渴望參與》。群學。
4.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2015,第20期。
《科技、醫療與社會》, 2011年4月出版,第12期。
5. 《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2012,作者: 王秀雲、林文源、林宜平、邱大昕、陳信行、陳政宏、陳曉齡、郭文華、曾凡慈、楊弘任、鄭斐文、戴東源、羅士翔。行人出版社。
6. 湯瑪斯˙庫恩著,王道還譯(2004),《科學革命的結構》。遠流。
7. Hess, David. 1997. Science Studies: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 NYU.
(以下簡稱SS)
8. Clarke, Adele E., Shum, Janet K., Mamo, L., Fosket, J. R. and Fishman, J. R.(2010). 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ce, Helath and Illness in the U.S. Duke University.
9.Oudshoorn, Nelly (1994). Beyond the natural body: an archeology of sex hormones . London: Routledg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