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1學期-2148 社會研究方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考試分數 40 筆試,期中、期末考各20%。
助教課分數 15 由助教自行訂定評分規矩,視每週出席、討論與其他學習表現給分。
平常作業 15 學期當中授課老師指派之小組作業以及進度報告,共五次。
期末報告 25 包含口頭(15%)及書面報告(10%),並要求同學交互評鑑。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儒晟

教育目標

對社會系或其他社會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社會研究方法不僅是獲得系統化知識的最佳方法,更是未來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或是發掘與探討和解決實務工作問題的基石。通過嚴謹的社會研究方法的課程訓練,有助提升學生的邏輯思考及演繹能力。 課程內容大致包含:瞭解研究流程與常見的規範、研究議題發想、研究設計(問卷與資料取得方法)與撰寫研究計畫書等五大主題。瞭解研究流程與常見規範,將著重於介紹社會學研究的內涵、流程以及我們在進行研究時可能會面臨的困境與倫理議題。同時,藉由過去同學的生活經驗及知識作為基礎,培養同學思考並漸進形成一個具體且適合操作的研究議題。有了可操作的議題,便可根據過去的經驗形成研究架構,提出你們的研究假設,並根據假設設計合理且能測量的問卷題目。最後就是抽樣與確認發放對象,待問卷回收之後便可開始著手處理簡單的分析。在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過程當中,也請同學按部就班的完成一份具規模的研究計畫書。另外,雖本學期實作是以問卷為主,但請各位同學不要天真的以為只有做問卷才是做研究,這絕對是天大的誤會。事實上,量化或質性不見得是全然二分的情況,它們只是不同的研究取徑。這堂課的最終目的便是要訓練身為社會系學生的你們,能夠具備基本的研究能力:對有興趣的研究主題,能夠同時兼顧質化與量化的方法。只是我們先從量化開始罷了。 縱而言之,本學期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探討各種社會問題、激發學生認識各種社會現象,透過文獻探討、形成概念、提出假設、蒐集資料、研究方法的選擇與測量等技巧與步驟,引導學生依循科學研究的標準,以及認識與遵行學術社群的倫理規範,完成合乎規範的研究計畫書與簡易的分析成果,養成學生多項思考與合作執行研究(或企劃)之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Babbie, Earl. (14th edition),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林秀雲譯。台北:雙葉書廊。
2.Hempel, Carl Gustav,何秀煌譯,1987,《科學的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3.Neuman, W. Lawrence. 2003. (Fifth Edition).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llyn and Bacon.
4.王佳煌、潘中道,2003,《當代社會學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學富文化。
5.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研究方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