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1學期-2172 情緒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六篇讀書筆記60 % 60
平時出席與上課參與發言10% 10
小組團體報告10% 10
期中考10 %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3 人選讀,尚餘名額1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在社會學領域中,「情緒」此一主題並沒有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既有社會學理論中,與情緒相關的社會學大致有高夫曼的互動論、身體社會學研究、Hochschild的情緒勞動、以及女性主義研究之中有關女性情緒化、污名羞恥或歇斯底里等主題。面對日益複雜的現代/後現代社會,現在的人們到底有哪些情緒問題?如何解決?本課程切入當今的社會學、文化研究等跨學科領域,分析情緒的各種面向。關於情感的討論看起來是私領域的經驗,但是從社會學的分析觀點來看,會發現私人情緒,很多時候與集體意識、政治認同、公領域互相關連。但也有時候,私人情感經驗也不能完全化約成為集體或公領域的一部分。個人情感與社會情緒兩者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如何使個人以及社會都能朝向「更快樂」的終極目標前進?又什麼是人類的痛苦來源?本課程試圖從社會現象、社會學與跨學科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本課程將分為三部份:1. 本課程將同學分為四組,進行情緒研究調查。主題分別為四:「社會學如何能/不能幫助我們面對自己的情緒?大學生有哪些情緒問題?」「學術圈的情緒問題」「打工族與情緒勞動」「親子關係與情緒」。將於學期末繳交小組報告。 2.本課程教學的社會學主題分為:A. 性別、文化與情感政治:我們如何「旁觀他人的痛苦」?在大眾媒體與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對於他人的痛苦的理解,如何是媒體介入的一部分?「seeing is believing」將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B.情緒勞動與勞動問題;C. 家庭教養與情緒衝突。D.探討社會學情緒關鍵字:創傷(trauma)、羞恥與污名(shame/stigma)、偏見(prejudice)、憤怒(anger)、親密關係(intimacy)、上癮(addiction)……。 3. 情緒與印度哲學:此部份將介紹近年來西方心理學界流行的「正念」心理學(mindfulness)與東方印度哲學的關係,並且探討不同哲學體系如何解釋並且提出解決人類痛苦之道。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蘇珊‧佛沃, 唐娜‧費瑟,杜玉蓉翻譯,(2017),《情緒勒索: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究竟出版社。
(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
2. Sontag, Susan著,陳耀成譯。2004。 《旁觀他人之苦》。麥田。(建議購書)
3. 塔爾,班夏哈著,譚家瑜譯,2012。《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天下。(建議購書)
4. 霍克希德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著、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桂冠。電子書網頁請至東海大學:http://catalog.lib.thu.edu.tw/Webpac2/store.dll/MarcURL?MID=693959&Way=1
5. 約翰:海利、李品佳,2017,《追逐尖叫:橫跨9國、1000個日子的追蹤,找到成癮的根源,以及失控也能重來的人生》(Chasing the Scream: The First and Last Days of the War on Drugs)。麥田出版社。

6. Chen, Jia-shin. 2011. Disappearing Stigmata on the Bodies of Hysterics. Taiwanese Journal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13:89-118. (陳嘉新,消失的歇斯底里烙印,《醫療、科技與社會》,2011,13: 89-118)

7.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著、葉小燕翻譯,2016,《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情緒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