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0423 知識與實在:佛陀與人工智慧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每週研讀、報告、討論 30
期中報告(口頭15分鐘簡報) 30
期末報告或企劃案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14 人選讀,尚餘名額2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汪純瑩

教育目標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於從大乘佛教哲學中的非單純實在論、非單純經驗論之認識論觀點,關照智慧、邏輯規則以及經驗成形之間的關係,同時比照在素樸實在論(時間空間為客觀實在框架)、素樸經驗論(暫時擱置經驗之前在條件),以及/或者在語意本體論框架下之當代人工智慧應用之觀點下,探討邏輯規則以及經驗成形之間的關係,以及「智慧」之可能性,或可能的詮釋方向。 二、課程內涵 (1)佛教認識論部分,我們從陳那的因明量論著手,藉由陳那在佛教認識論發展中承先啟後奠定佛教新因明的關鍵性貢獻,明瞭佛教認識論當中之主要問題意識。(2)理解當代認知科學研究之成果,理解知覺、意識以及自由意志相關的問題。(3)認識人工智慧領域幾個重要核心概念,例如符號型AI、類神經網路、機器學習、奇點、達特茅斯會議等;以及主要的哲學問題,包含人工智慧與自然智慧、圖靈測試、符號主義與連結主義、心物與心腦問題、強人工智慧vs.弱人工智慧等等。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服部正明(著),吳汝鈞(譯)。〈陳那之認識論〉收錄于《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冊之〈維也納學派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2. 三宅陽一郎、森川幸人(著),鄭佩嵐(譯)。《從人到人工智慧,破解AI革命的68個核心概念》。臺北:城邦文化事業,2018。
3. 鄭谷苑(編)。《窺探心智》。《科學人博學誌》2017年11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知識與實在:佛陀與人工智慧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