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0430 善與義務: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每週研讀、報告、討論 30
期中閱讀報告(簡報) 30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12 人選讀,尚餘名額2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汪純瑩

教育目標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於提供佛教認識論的基本知識與哲學觀點,同時關照佛教認識論在二諦框架之下的實踐意義,特別聚焦在認識論與世俗際域內因果必然性之要求,以及在實踐以及勝義意義之中對因果必然性要求之「超越」的可能,這特別與當代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兩者之間相容或不相容之道德哲學議題相關。 二、課程內涵 (1)佛教認識論部分,我們從陳那的因明量論著手,借由陳那在佛教認識論發展中承先啟後奠定佛教新因明的關鍵性貢獻,明瞭佛教認識論當中之主要問題意識。(2)除了掌握陳那認識論系統在佛教內部發展之中所扮演的角色,還嘗試從這之中,汲取回應當代倫理學問題意識的養分。(3)文獻研讀方面,我們透過服部正明的文章,以及《集量論》譯註,掌握陳那認識論之要義,並且從服部正明劃時代的文獻貢獻中,領略原典當中所能展現之佛教認識論特有,活潑充沛的哲學動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服部正明(著),吳汝鈞(譯)。〈陳那之認識論〉收錄于《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冊之〈維也納學派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2. Hattori, Masaaki. Dignāga, On Perception, being the Pratyakṣapariccheda of Dignāga's Pramāṇasamuccaya from the Sanskrit fragments and the Tibetan Vers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參閱何建興中譯,2007)
3. Murti, T.R.V.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A Study of Mādhyamika System.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 2006: 256-27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善與義務: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