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2學期-6323 比較政治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導讀 30
平時參與討論 30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志誠

教育目標

「比較政府與政治」這種課程名稱是沿襲著傳統封建專制及威權時代的思維,都是以政府為主導者,人民對其統治行為不能置喙,所以政府的作為就是政治。另外,在這個時代,領導者是主要的國家決策者,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就是天下,朕所創造的政府就是國家;所以,過去在威權時代,大部分人還是分不清國家與政府的差別。 然而,根據當代的政治思維,政府與人民已經是互動的關係,而且政府是被動,人民具主動身分,政府必須對人民的需求作回應。另外,過去的統治管理觀念也已改變為「治理」的概念。「治理」的概念最早來自於治水,其次是藝術雕塑;治水要能治得好,就必須順其「水汶」和「水脈」,雕塑要雕得好,也要順其材料的質性及紋路,而國家要治理得好更需要順其人民的整體需求和社會的關係脈絡。從國家整體來看,一切的治理關係與運作統稱之為「政治」,所以,一般民主國家在該領域的研究議題都叫「比較政治」。 探討「比較政治」這個議題,主要是由兩大元素所形成:「政治」與「比較」。首先我們來看「比較」這個面向,一旦要比較,就不能只是對每一個個案的了解而已,顯然,個案研究並不會自然形成「通則」。而且,如果要將各種個案做比較的話,就必須找出它們共通的特性或起源,同時要有比較的「量規」(gauge),總不能以「公尺」跟「公斤」做比較吧? 毫無疑義,「比較政治」就是要比較各國的政治,那麼各國政治共同的起源是甚麼? 比較「量規」又是甚麼呢? 甚麼是政治? 根據一般西方的定義,政治是對社會價值的分配權威,哪些人該分配甚麼、甚麼時候、如何取得 (what, when and how)。根據孫文的說法,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當然,孫文雖然睿智,也不可能會預知未來的思潮會從管理到治理,這是可以理解的,至少他不是用統治這個概念,在那個時代已經先先進了。不管是分配權威、管理或治理,其核心就是「權力」,所以,政治的實質功能或內涵就是探討「權力如何取得」和「權力如何運作」; 當然,這當中也衍生出相關的主客體對象(包括個人、團體、組織) 以及運行方式與結果。 其次,關於權力的起源,這就要回溯到人類文明演進的動力:一切都要歸源於求生存的動機以及人的天性。原始社會的形成在於人類面對共同的生存威脅,包括外在的自然威脅及本身生理需求的脆弱。而人的天性也同時具有「極大化自我利益」及「理性」。當人們遭遇外在自然威脅時,顯然以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度過生存難關的,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共同生存,於是這種生存的挑戰促成了人類社會的形成;並不是共同再一起,就能渡過生存威脅,需要「群策群力」,一旦需要群策群力就需要將所有的個人力量「組織化」,這當中自然就形成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分野(組織化的政治就演變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而連結此二者的運作就是「權力」,所以孫文說,國家是由武力造成的,其實社會何嘗不是。根據這個程序思維,任何人如果想要取得權力,最明顯、有效的手段就是證明或被大眾認知:您能帶領大眾渡過生存難關。這種形式在任何政治體制都一樣,如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羅斯福總統、抗戰時期的蔣介石、1995〜96年飛彈演習時期的李登輝,甚至目前蔡英文也試圖運用兩岸關係的危機鞏固她的領導權力。 接下來,當人們渡過自然的生存威脅之後,將再面臨生存資源的不足(客觀資源的不足及人追求極大化利益的相對性不足);這是一種資源相互競爭的非立即性、卻是常態性的生存威脅。這種競逐的資源分配也決定於所擁有的權力。因而,想要取得眾人願意賦予權力的政治人物,就必須證明他/她能夠為眾人創造或提供足夠的生存資源。所以,中國傳統以來一直重視「養民」,要求天子應確切認知「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及「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孫文也說,一切建設在民生。直到當代民主思潮,政治受經濟因素的影響甚深且遠,政治經濟學亦成了政治科學領域中的顯學。 本課程是一門討論課程,將分別探討比較政治的基本概念、權力的取得(如權力鬥爭模式或選舉模式)、權力的運作 (意識形態、體制、政經關係網絡、政治社會關係網絡)、政治與人民福祉。研習本課程的學員要求在課前必須研讀指定教材,於課堂中進行導讀與討論。這是一門必修課,所以採取量少精讀的方式進行研習,基本上一週一個議題 (一章為原則)。學期結束時要求書寫一篇期末報告。評量方式是期中導讀30%,平時參與討論30%,期末報告 40%。

課程概述

比較政治的研究,依據性質與主題的不同,有兩種研究取向:一個是比較政府、一個是比較政治。比較政府是以區域或國家為對象,討論不同區域或不同國家的政治。比較政治則是依據主題,再從不同個案中建立中、高層次的理論。本課程的內容依據後者設計,探討比較政治中幾個重要的議題,他們可以分為: 1. 總體層次:政治系統論、國家理論、社會與經濟、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與發展型國家模式比較等。 2. 中層層次:比較憲政制度(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等)、比較選舉制度等。 3. 個體層次:理性抉擇、政治行為(族群衝突、投票行為等)、政黨與政府組成、國會研究等。 本課程彙整以上幾個重要的主題,討論當代比較政治的重要議題,希望幫助同學對比較政治建立一個較為巨觀的視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trick H. O’Neil, Essential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Mew York; Londom: W.W. Norton & Company, 2007).

William Robert Clark、Matt Golder & Sona Nadenichek Golder,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London; Singapore: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比較政治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