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2034 社會工作實習(一)B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 40 1.出席情形 2.發問表達的參與度
課堂作業 40
實習領域文本導讀及研讀心得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2 人選讀,尚餘名額4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鄧湘漪

教育目標

本課程是採20人為一組之小班制教學,藉由多樣化之課程設計,強調密集之演練與討論,以協助學生進行社會工作理念與技巧之整合。內容包含發展同學自我覺知的能力,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及練習基本助人技巧。藉由小組演練、影片分析、文本閱讀、機構參訪及相關議題之討論,了解服務對象的困境與心理歷程,並增進對社會現象之理解與關懷。同時,課程目的亦協助學生為接續暑期機構全時實習(實習二)做妥善地準備。 課程將分前後兩學期,前一學期側重(一)個別會談助人技巧演練與討論、機構參訪了解實務現場;後一學期則著重(二)團體會談助人技巧演練與討論、實習領域文本研讀。

課程概述

1.增進學生對社會的瞭解與關懷。 2.發展學生自我覺知能力,促進自我認識。 3.引導學生具備瞭解社會福利機構與社會工作實務的初步能力。 4.培養學生基本助人技巧。 5.協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實習機構,為機構實習作好準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謝秀芬(200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2. 黃惠惠(2005)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
3. 高廸理、尤幸玲譯(2003)社會工作實習:學生指引手冊。台北:雙葉。
4. 林美珠、田秀蘭合譯(2006)助人技巧。台北:學富出版社。

輔助教材
1. 精神醫療:
Nellie Bly(2018[2017])。瘋人院臥底十日紀:傳奇女記者的精神病院紀實報導
(Ten Days in a Mad-House)。黃意雯譯。台北:八旗文化。
Michel Foucault(1992[1961])。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劉北成
譯。台北:桂冠。
Erving Goffman(2012[1961])。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
境(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群學翻譯工作室。台北:群學。
任依島(2019)。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元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台北:
游擊文化。
蔡友月、陳嘉新主編(2018)。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台
北:聯經。
2.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
Judith Herman(2018[2015])。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幸存者的絕望與重生
(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施宏達等譯。台北:左岸文化。
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2017)。渺小一生。尤傳莉譯。台北:大塊文化。
Randall Collins(2018)。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
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Violence)。劉冉譯。台北:臉譜。
3. 青少年:
Paul Wills(2018[1977])。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秘舒、凌旻華譯。台北:麥田。
Elliot Liebow(2009[2003])。泰利的街角(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黃克先譯。台北:群學。
4. 醫療:
Anne Fadiman(2016[2012])。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湯麗明等譯。台北:大家出版。
Annemarie Mol(2018[2006])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The Logic
of Care: Active Patients and the Limits of Choice)。吳嘉苓等譯。台北:左岸
文化。
5. 婦女:
Barbara Ehrenreich(2010[2001])。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Nickel and Dimed: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林家瑄譯。台北:左
岸文化。
Susan Broomhall等(2019)。亞洲婚姻移民女性:移動與能動。台南:國立成功
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
6. 司法、社區:
Alice Goffman(2018[2014])。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
族誌(On the Run: Fugitive Life in an American City)。李宗義、許雅淑譯。
台北:衛城出版。
7. 老年、高齡社會:
蘇絢慧(2014)。死亡如此靠近。台北:寶瓶文化。
Kathleen Dowling Singh(2010[2000])。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The Grace in
Dying: How We Are Transformed Spiritually as We Die)。彭榮邦、廖婉如譯。台北:心靈工坊。
蔡昇倍(2015)。在惡靈與國家之間,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經驗之
建制民族誌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8. 無家者、居住正義:
Matthew Desmond(2017[2016])。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
直擊報告(Ev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工作實習(一)B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