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3391 多元與議題導向:敘事想像與自然環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農村社區故事影像報導 50 期末上台發表與分享
社區參與服務學習 50 共宿.共餐.共作.共學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文鴻 王崇名

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深切認識近身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與其變遷,本學期以雲林彰化農村作為觀察與實踐場域。 以近身自然環境為對象,藉由自我檢驗、作為世界公民與敘事想像以培養具有永續思維、社會責任、專業知識、實務技能的跨領域永續人才。促進學生參與近身自然環境政策以及相關議題的討論。藉由蘇格拉底的自我檢驗精神,引導修課學生 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與發揮自身所擁有的自我反思能力(不再是填鴨的蒙蔽),並鼓勵學生願意成為世界公民(也不是道德化的成績分數印記)。作為世界公民不能再藉由傳統的道德教條主義來填鴨以強行植入,而必須藉由自我檢驗與敘事想像的交互引導,引發學生對於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的社會想像與關心,然後培養其社會實踐感。 相關的理論與教學分享,在Martha C. Nussbaum所著的《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有極為完整的理論建構與介紹,本課程將借用該書作為主要的核心理論基礎。 1本學期課程以雲林及彰化農村駐村計畫來作為實踐自我檢驗的方式,期初首次上課務必到課,共同討論並簽署共同制定的自我參與契約。 2本駐村計畫希望以「友善食農」、「環境藝術」為核心作為喚起農村創生的引喻線索,思考社區凝聚的感動力量,延伸試圖提供食農築夢契機與人文金磚雙贏的可能性。在大量蜜源食物的保留,生物多樣化的再現,實踐「食農與藝術」不只是解放哀鳴的悲歌,更是體驗生命及想像創作的自由舞台;共同攜手煮食親手耕作生產的作物,證明產地到餐桌的實踐能量,與田野中日出日落屏息以待的昂首闊步,將是一場喚起「食農美學」的絕妙展演。「食農美學」不只是故事,而是更多的實踐生命的感動。 社區美學創作是一種凝聚集體認同與情感的連結語言,以田園作為藝術實踐的場域,採集綠意生態、友善土地為創作題材與關懷核心,透過手作溫度的詩意轉化,拉近大人、孩子乃至家戶的互動關係,激盪社區集體創作的創意與活力,養成社區居民體驗綠意生活的自然美感,在共同參與的發酵下,形塑社區蘊藏的文化底蘊與美學風格。透過「敘事想像與自然環境」駐村食農課程活動,將東海大學社區孩子與民眾推展誠食夥伴的精神,移地雲林彰化農村社區進行交流學習,不僅是社區互動的契機,更是形塑社區意識及地方文化最好的借鏡。 本課程設計著眼於藝術人文美感的涵養,以溝通互動為基礎,為學習人與群體互信分工與共享尋找其脈絡;而在創作活動進行的同時,並須創新應變的思維解決問題,以自主行動為基礎,培養獨立堅韌的毅力,強化面對挑戰的決心;同時在社會群體的脈動,充分表現服務的利他精神,循著社會參與的基礎,讓地方人與人的連結得以更加穩固。不只是對於社區孩子們有高度的學習期許 ,更是建立未來學習型場域的絕妙機會。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Martha C. Nussbaum所著的《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多元與議題導向:敘事想像與自然環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