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2學期-3202 社會:遊戲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一) 課堂出席與課堂表現 15 依課程出席與課堂表現予以評量。
(二) 課程心得 30 共繳交三份。每人每份至少1000字。
(三) 社區實地踏查與議題反思 20 共繳交二份。每人每份至少1000字。
(四) 遊戲設計與製作 35 依據社區場域踏查之素材,以組別為單位,製作具有社區場域之社會文化意涵,並且反映特定社會議題之遊戲。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8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晏佐

教育目標

遊戲是什麼?遊戲與社會有什麼關聯?遊戲可以改變世界嗎? 一般以為,遊戲只是孩童用來打發時間的東西,成人如果玩了太多遊戲,就會被視為不夠成熟、遠離現實、逃避責任、不事生產等等。或是認為,儘管遊戲可以釋放壓力、帶來歡笑、聯絡感情,但是畢竟不夠正經、與知識無關、甚至會落入資本主義的商業消費邏輯。因此,玩玩就好,切勿沉迷。對於社會科學來說,倘若知識得以透過實踐介入社會,構思Erik Olin Wright所謂的「真實烏托邦」,也就是更好的社會,那麼除了審議民主、參與式預算、團結經濟、藝術介入社會等等,是否存在著其他的可能性,能夠在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宏大課題之下,形構創新實踐的另類想像? 本課程嘗試另一種不同的思考與實作,也就是「遊戲」。遊戲並非外於日常生活,它正是構成人類文明與社會關係的核心要素。一如文化史家Johan Huizinga所主張,「處於最初階段的文明乃是被遊戲出來的。它不是像嬰兒從子宮脫離出來那樣從遊戲中產生出來的,而是在遊戲中並做為遊戲產生出來且永遠也不脫離遊戲的。」因此,舉凡語言、體育、法律、戰爭、知識、詩歌、神話、哲學、藝術等等,都是遊戲在人類文明與文化中的具體展現。更進一步來說,遊戲乃是「一種完全有意置身於『日常』生活之外的、『不當真的』(not serious)但同時又強烈吸引遊戲者的自由活動。它是一種不與任何物質利益相聯繫的活動,從它那裡無利可圖。它按照固定的規則並以某種有序的方式活動在它自己的時空範圍內。它促進社會團體的形成,這些團體喜歡用詭祕的氣氛包裹自己,同時傾向於以喬裝或其他方式強調他們與普通世界的不同。」這意謂著在遊戲之中,遊戲者可以感受到不同於日常生活經濟行為邏輯之外的世界觀,能夠在遊戲過程中發揮自身的感性創造力,甚至能夠在遊戲過程中與他人建立社會連結。 職是之故,本課程希望充分探討與試驗「遊戲」做為社會創新實踐的可能性,並且在課程中充分結合遊戲元素,寓教於樂,玩轉社會。本課程雖以關注社會議題與社會創新實踐為主,但課程內容將跨領域涉及到空間建築、文史考察、藝文創作、產業經濟、社群治理、以及遊戲設計,因此歡迎各系所專業的同好者一起加入。課程將分為三大部分依序進行: (一) 第一部分介紹「遊戲」概念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相關討論,包括哲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面向之意涵。並且搭配社會設計的思維,在跨學科的思維碰撞激盪之中,學習社會創新實踐的各種可能。課程亦將援引介紹國內外各種相關案例加以介紹,以期拓展課程參與者的思考視野。 (二) 第二部分則引領課程參與者進入社區場域展開考察。本課程主張,社會科學的知識學習,不能夠脫離於社會現實的認識,因此這階段的課程將帶領課程參與者前往臺中市中區(舊城區),結合相關的遊戲設計,活化課程參與者的感官體驗能力,讓課程參與者對於社區場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在走踏場域的過程中理解自己的生活世界,察覺周遭的社會議題。 (三) 第三部分則基於各組自行選定的場域議題,構思並設計能夠反映議題的遊戲,遊戲類別將鼓勵以戶外實境遊戲為主(但不侷限於此)。為了協助課程參與者順利製作遊戲,課程亦將邀請校外專家學者與專業團隊,針對遊戲設計的各環節進行指導。期末並鼓勵課程參與者邀請校內師生一起來玩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進行社會實踐。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本課程無指定教科書,閱讀與參考資料皆提供於教學平台。針對本課程主題,仍推薦值得閱讀的相關書籍:

1. Despain, Wendy著/肖心怡譯,《遊戲設計的100個原理》。北京:人民郵電,2015。
2. Fullerton, Tracy著/潘妮等譯,《遊戲設計夢工廠》。北京:電子工業,2016。
3. McGonigal, Jane著/閭佳譯,《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臺北市:橡實文化,2016。
4. Rogers, Scott著/高濟潤、孫懿譯,《通關!遊戲設計之道》。北京:人民郵電,2013。
5. Schafer, R. Murray著/趙聖慈譯,《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臺北市:大塊文化,2017。
6. Werbach, Kevin著/周逵、王曉丹譯,《遊戲化思維:改變未來商業的新力量》。杭州:浙江人民,2014。
7. Whiteley, Nigel著/游萬來、楊敏英、李盈盈譯注,《為社會而設計》。臺北市:聯經,2014。
8. 大野功二著/支鵬浩譯,《遊戲設計的236個技巧:遊戲機制、關卡設計和鏡頭竅門》。北京:人民郵電,2015。
9.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編/嚴可婷、黃碧君、林皎碧譯,《路上觀察學入門》。臺北市:行人,2014。
10. 侯惠澤、臺灣科大NTUST MEG教育桌遊設計小組編著,《寓教於樂 知識主題桌上遊戲設計》。新北市新莊區:臺科大,2018。
11. 侯惠澤著,《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 X 喜樂協作, 一起玩中學!》。臺北市:親子天下,2016。
12. 菅俊一著/王淑儀譯,《練習的觀察: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臺北市:創意市集,201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遊戲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