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0370 原典:陳那集量論導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每週研讀、報告、討論 30 課堂參與為本課程培養重點
期中專題計畫報告 30 口頭報告與書面A4兩面以內報告
期末報告 40 口頭報告與書面3000字以內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汪純瑩

教育目標

陳那(Dignāga)是生活於約440-520年的印度思想家,是瑜伽行(唯識學)派世親論師的門徒,除了發展瑜伽行派思想之外,主要的哲學貢獻在於:(一)改革傳統印度以及佛教因明學(邏輯學),(二)將結合傳統邏輯論式與辯論術奠基在量論(認識論)的基礎之上。憑著前者,陳那之前的印度因明學被稱為古因明,陳那之後的因明學被稱為新因明,且廣為佛教內部與外部因明學者認可。憑著後者,陳那被部分當代學者譽為佛教裡的康德。 由佛教經由部派、中觀、經量部到瑜伽行的發展,以及該發展與吠陀傳統的對話,是一個在絕對實在論與絕對觀念論之間的辯證,一套認知模型與邏輯體系同時能為實在論傾向者(如吠陀、部派、經量等)與觀念論傾向者(如中觀、瑜伽行等)所接受,要怎麼辦到呢?而陳那自己的形上學立場又有何傾向呢?本課程透過陳那晚年的集大成之作《集量論現量品》的細讀,引導學者品味個中滋味,並培養出個人對於形上學、認識論與應用哲學之間,乃至於理論、技術與實踐三者之間的核心關聯。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集量論》是唯識學派所依之十一部基礎論典之一,此書梵文本無完整保留,而唐朝義淨的漢譯本在譯出後不久就亡佚,現僅存藏譯本,收錄在《丹珠量論部》。1928年呂澂依據那塘、卓尼版,由藏譯中譯出《集量論釋略抄》之截譯本,收錄於《內學》第四輯。20世紀30年代梵文學者G. Tucci以及宇井伯壽都輯錄過梵文殘篇,二戰後印度耆那學者Jambuvijaya由藏文還原為梵文約三分之一。2005年維也納大學Ernst Steinkellner、Helmut Krasser與Horst Lasic在一特殊因緣下的「中奧合作」,將北京藏學研究中心自拉薩布達拉宮取回的經典中找出的Jinendrabuddhi於西元八世紀抄寫並解說陳那《集量論》的注釋,自此開啟蓬勃發展至今的《集量論》梵文研究與重建計劃。值得注意地,在1968年既有資料十分有限的情形下,服部正明完成了《集量論第一品現量品(感知的研究)》的英譯、註釋、與梵藏文重建,至今仍然是該領域一個無法超越的輝煌高峰,不論在哲學研究上或者文獻研究上,都深具啟發性與參考意義。

考量學者語言之可親性,本課程採用80年代法尊法師依據《藏文大藏經德格版》持財護與雅瑪參賈譯本並參考北京版金鎧與信慧譯本,所譯出的全文《集量論略解》,為主要閱讀文獻,鎖定第一品細讀。並且依賴服部正明1968的學術成果,並參考何建興2007年國科會哲學學門人才培育計畫「拓深佛教哲學--佛教知識論研究」專輯中對《現量品》的試譯。

法尊法師《集量論略解》: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B0040_001
Hattori, Masaaki (1968). Dignāga, on Percep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何建興(2007)。《集量論現量品》。
以上二筆資料可於「拓深佛教哲學—佛教知識論研究」下載:
http://mepopedia.com/?page=39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原典:陳那集量論導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