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2506 建築理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 20
作業1 40
作業2 20
作業3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0 人選讀,尚餘名額4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克峰

教育目標

「空間」作為社會文化分析的對象與概念,於1980年代中期以後,超出了地理學、建築學與都市研究等傳統空間學域,普遍受到人文社會科學界重視。這已不再是一個生產過剩,而是消費過度的年代;當代資本主義的問題也不再是生產模式、生產關係下的的勞動剝削,而是消費模式、消費關係下的慾望控制。透過消費意識的建立,需求的社會建構,重新型塑主體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同時也加速慾望的流動和商品的流通。在消費主義下,物或商品已取得它在當代社會中的關鍵位置,物體系和商品世界所指涉的是人類的社會生活形式和文化實踐行為。消費,不再是單純的物品耗費和購買,也不是經濟和效用的過程,而是一種涉及到符號或象徵的社會、文化過程。它所關涉的包括:生活風格、階級品味、慾望認同、日常生活實踐的影響效應,以及消費如何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機制。 本課程將從社會、文化和人類學的面向切入消費理論的探討,分別觸及傳統馬克思主義以及Baudrillard 、Bourdieu 、Jameson 等當代思想家的相關論點;一方面在現代與後現代性的脈絡下勾勒消費面向的特質和轉變;同時也透過對物品意義、形式與商品文化和拜物的探討,深入理解消費與當代社會和文化經驗中的廣告、流行時尚、階級品味、生活美學、時裝/飲食/化妝的操控、購物快感、身體型塑和空間生產之間的關聯。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講授內容大致分為兩部份: (一) 建築意義之辯證:包含「第一章:從理型美學到機械美學之辯證」及「第二章:建築典範與範型移轉之思辯」兩關鍵議題之探討。 (二) 詮釋本質的模型:包含「第三章:現象本質意義之個人再詮釋學」、「第四章:場所感知溝通模式與建築語用自由度」及「第五章:意識形態與建築師之社會角色定位」等三關鍵議題之探討。 由前述兩部份有關建築意義與本質之辯證與詮釋模型之探索,期能建立一較嚴謹之建築論述內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西洋住居史\ 出版社:學群 (整本:序章 P.31 第一章 P.41 第二章 P.63 第三章 P.109 第四章 P.177 第五章 P.237))(歷史的觀點)
對照討論影片: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朱利安傑羅(Julien Jerrold)2008

透明性\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透明性(p23-56)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譯者:王志弘 出版社:時報出版 1993
城市與記憶、慾望、符號、名字、眼睛、天空和死亡

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原文作者:Alain de Botton譯者:廖月娟\出版社:先覺(第一部:出發 p.41-77\第四部:藝術 p.251-275)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30日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建築理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