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2383 跨領域藝術創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 40
期中作品 30
期末作品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19 人選讀,尚餘名額1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徐嘒壎

教育目標

跨領域藝術創作課程以『個人觀念性藝術創作』為核心主軸,創作媒材及形式不拘。課程中融入當代文化議題及現象觀察,強調跨學科及展出形式的思辨。課程包含兩階段:引導階段與創作階段。引導階段:解析跨領域藝術作品與現狀觀察。創作階段:經由主題性的創作引導,鼓勵學生嘗試跨媒材的創作,探索各類型當代藝術實踐形式,例如身體藝術、行為藝術、現地製作、計畫型創作等等。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書籍
Arthur C. Danto(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 :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慧雯。台灣:麥田。
Claire Bishop(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林宏濤譯。台灣:典藏藝術家庭。
Jogn Berger、Jean Mohr(2007)。《另一種影像敘事》。張世倫。台灣:三言社。
Levinson, Paul(2000)。《數位麥克魯漢》。宋偉航譯。台灣:貓頭鷹。
Suzi Gabric(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王雅各譯。台灣:遠流。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等(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市:群學。
東浩紀(2015)。《動物化的後現代: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黃錦容譯。台灣:唐山。
高千惠(2019)。《當代藝術生產線 : 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台灣:典藏藝術家庭。

資料
林宏璋(2003)。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跨領域藝術創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