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1941 都市研究與台灣城鄉變遷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與課堂參與 15
個人閱讀札記 30 共五篇
個人提問導向式的導讀 5 一人一次
校外教學:書面報告與參與 30 共兩篇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24 人選讀,尚餘名額2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顏誌君

教育目標

(暫定版,但是跟最終版差距不大) 「你從東海大學出發到台中市區,首先看見的是國家計畫促成的台中工業區與中部科學園區,以及縉紳化住宅與新市鎮。經過中港轉運站,你所看到的是寶成集團為開發主體開辦的自辦重劃區。途經虹揚橋,地景的轉變帶你看見長達三百年歷史的下七張犁聚落與中小企業工廠聚落。到了市區,台中市政府開辦的公辦七期重劃區,回流的台商資本激發了豪宅市場與商辦大樓,也在胡志強市長的都市計畫作用下,新市政中心帶動地租租隙導向的地產開發。」短短十分鐘的車程,你目睹驟變且連續的都市地景。在不同歷史階段與全球—地方力量的形塑下,生產出你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這門課程建立在一個關照理論與歷史經驗的的問題意識之上,即:「都市與城鄉空間生產如何隨著世界經濟、都市治理與地方社會的重組而產生轉化?」在都市發展與都市再結構的理論典範下,如何以台灣個案作為策略點,重探都市研究與城鄉轉變的理論思維。身處在台中的你,可以將你的日常與個人煩惱,轉譯成韋伯式的歷史社會學/文化科學發問:「台中何以成為今日之台中?」以及「何為台中?」,嘗試從歷史縱深與政治經濟結構中,梳理城市帶動的城鄉變遷,包括地方政治、都市政治、產業變遷、社會關係、社區轉型等。 都市研究結合了社會學、地理學、人類學的跨領域視角,試著解析都市如何打造,如何形塑呈現在你我所生活的城市,也就是哪些力量與機制形塑了你我現在生活的城市。都市研究,以及都市社會學的理論思維裡,系統性地忽視了城鄉關係與城鄉變遷的現象。在第一世界的都市理論眼中,Henri Lefebvre在1960年代預告了都市蔓延的行星都市化現象。隨著都市化的快速發展與人口過度集中於城市,確定都市的「邊界」變得更加困難。都市正在被延伸和擴大規模,以融入區域、國家和全球的規模。2000年後,在Neil Brenner與Schimid以行星都市化的理論強宣稱橫掃都市研究。他們將鄉村解釋成剩餘範疇,是為了都市生活機能所服務的、榨取的園地與資料。然而在台灣長時段的城鄉變遷裡,城市與鄉村的空間地理關係與經濟世界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是重疊,而非各自形塑的。 這門課程希望同學能跟隨問題意識出發,以都市研究理論做為指引性的參照,重探這些攸關都市與城鄉變遷的歷史經驗議題,繼之反芻都市研究的限制與突破。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自編教材,具體請參閱課綱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研究與台灣城鄉變遷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