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23-02-24停開

111年第2學期-1953 經濟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4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令名

教育目標

經濟生活一直以來在人類社會中佔有核心的位置,也是大部分的人們一早睜開眼睛就 要面對的課題,但是這樣在我們的社會與生活經驗中如此重要的事情與相關議題,當我們要 討論與分析時,卻常常有一種極具壓倒性的聲音在我們耳邊響起:「經濟歸經濟,XX歸X X!」、「由市場來決定!」、「經濟問題透過市場經濟解決!」等。這些聲音彷彿告所有 的人,經濟像是一個完全獨立於社會其他部門的存在,而一旦遇到任何與經濟相關的議題, 我們只能放手交給市場來解決一切。而每當社會學專業要碰觸到經濟議題的時候,就很容易 被視為一種上世紀共產主義實驗的懷古與復辟,或是一種非專業的干擾,甚至在大眾傳媒中 容易被當成一種天真與不切實際的浪漫。 然而,上述的這些看法不僅是對於社會學的誤解,也是對於經濟生活與市場的嚴重誤 會。本課程以「市場」作為出發點與核心,引導同學從分析與批判對自律市場機制的信念 開始,一步步認識經濟社會學從1990年代重新站穩腳步之後,對於市場的認知與理解,進 而進入文化、消費、政治、勞動等不同面向的分析與研究成果,然後去思考在主流的資本主 意社會與市場經濟之外的可能性與替代性,還有以經濟社會學提供的視角,來思考台灣當前 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本課程緊扣Karl Polanyi以降所發展的「市場的社會鑲嵌」的概念,切 入對市場的分析,並討論形塑市場的政治與社會力量,除了建立修課同學對於經濟社會學的 知識基礎,也啟發從社會學的視角來剖析經濟議題的能力,也刺激對於經濟生活的不同可能 性的想像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Milton Friedman(2021),《選擇的自由》,CH1-2。
夏傳位(2014),〈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第27期,頁141-166。
夏傳位(2019),〈臺灣的新自由主義時刻:危機、典範競逐與新古典經濟學者的進擊〉,《台灣社會學刊》第66期,頁55-124。
Pietra Rivoli(2006),《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Karl Polanyi(2020),《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序言、導論、Ch3-10。
Fred Block(2004),《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
Neil Fligstein(2007),《市場的構造》。
Viviana Zelizer(1979), 《道德與市場:美國人壽保險市場的發展》。
Peter Corrigan(2010),《消費社會學》,Ch1、2、3、6、12。
黃應貴(2019),〈新自由主義國家下的政治、權力與新知識的浮現〉,收錄於黃應貴、林開世主編《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17-55。
林開世(2019),〈新自由主義與國家〉,收錄於黃應貴、林開世主編《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57-106。
張正衡(2021),〈寓居中的地方主體:日本地域營造運動的過去與未來〉,收錄於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217-351。
陳東升(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台灣的經驗〉,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571-605。
萬尹亮(2021),〈來自產地的精神食糧:雲林食通信的食物、實作和經濟過程〉,收錄於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151-215。
李宗榮、林宗弘(2017),〈「台灣製造」的崛起與失落: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經濟社會學〉,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2-43。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2017),〈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49-88。
呂玉瑕、林庭萱(2017),〈台灣經濟轉型中小型家庭企業的夫妻夥伴關係與性別動力:女性賦權的探討〉,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383-423。
王宏仁(2021),〈愛情,像極了投資:同志家族企業的親密關係與經濟〉,《臺灣社會學刊》第70期,77-125。
鄭力軒(2011),〈彈性專業化作為產業轉型途徑:以台灣遊艇製造業為例〉,《台灣社會學》第22期,157-196。
謝斐宇(2017),〈從頭家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1996-2011〉,收錄於李宗榮、林宗弘主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345-38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經濟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