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2學期-3194 社會:青春社會學:膜拜青春,剝削青年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讀書報告 20 個人作業
課堂討論 40 分組進行
學期報告 40 分組進行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國清

教育目標

當人們察覺年老可能帶來的無趣、衰頹、軟弱,及隨之而來死亡的空無與恐佈時,青春總是顯得更加令人嚮往。然而,生命時間的不可逆,往往使得「青春永駐」這件事在過往,只能成為多數人心裡最深層的渴望,以及少數權貴們徒勞無功的愚癡。所以,常保/恢復青春,總是以神話或不傳之秘的形式,在人類歷史中傳遞著。 令人振奮的是,在物質生活條件日趨富裕,科技不斷創新的今天,追求青春永駐,不再是神話或秘傳,不再是權貴的專利;而是幾乎成為全民運動。有一整套青春產業、大眾文化,殷勤的引導眾人如何不浪青春留白,如何常保青春。不管是青年人或中老年人,我們大家都能沉浸在青春的狂喜與歡樂中。 青春無敵,年輕萬歲! 曾經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老年,如今徒存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皺紋、眼袋與白髮。 當前的社會,無疑就是在膜拜青春!與此同時,做為青春具體化身的青年,也擺脫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稚嫩形象,以一種不可忽視的姿態進入公眾的視野中,讓政治、經濟、教育等各領域人士或團體,逐漸關心起青年人的意見、品味、需求;努力爭取他們的支持或認可,甚至複製起他們的言行模式。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當我們將目光轉向現實生活時,卻發現青春似乎正在枯萎。多數年輕人不再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探索、衝撞甚至立志改造這個世界。他們得到更多物質享受、更多的保護與呵護,更多的自主與選擇空間,更多探索新奇、揮灑青春的時間,這是他們父祖輩不再機會能踏入的美麗新世界。但他們有些人變得更焦慮、憂鬱、更脆弱、更茫然而無所適從;有些人則變得更加憤恨不平、更加無力。因此有些人選擇放棄理想,跪舔主流體制;有些人選擇自我封閉;有些人選擇不斷逃避,自我放逐;而有些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呈青春的社會文化意象是如此璀璨奪目,但現實生活中竟是如此黯淡無光? 本課程帶著這樣的疑惑,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跨越並結合不同領域的觀點與材料,跟年輕的同學們一起探究,這個時代究竟給予他們甚麼命運與挑戰? 是詛咒還是考驗? 這個社會究竟為他們配備什麼裝備與技能,設下什麼規則與限制,讓他們只能剝削自己的青春,直到聲嘶力竭,志衰心死。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籍/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 (教科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限2000中文字)
Harisson, Robert Pogue 2016《我們為何膜拜青春》。梁永安譯。臺北:立緒
張鐵志 2019 《想像力的革命》。臺北:印刻出版社
蔡淇華 2020《青春微素養》。臺北:親子天下出版社
河合隼雄 2016 《轉大人的辛苦》。林詠純譯。臺北:心靈工坊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青春社會學:膜拜青春,剝削青年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