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2學期-2399 形體與敘述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與課堂討論 40
期中練習題操作 25
期末創作報告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21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昌修

教育目標

學校裡,學生討論建築設計中有關概念或議題時,常常流於粗淺的形式甚或無謂的敘述。主要原因包括見識、經驗的欠缺,涉獵與知識的不足,思考邏輯尚未建立和缺乏建築技術的能力。其中除了一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項目之外,一種多方位比較思考與接觸的開始是必要的。 由於一般的建築設計案例中,往往需要一些有別於通例、慣常考慮因素外,屬於個人或個案特有的概念與想法來表現設計上獨特張力與創造性,而在校學生在面臨這樣的挑戰時,往往會因為過度且太早考慮現實條件,或者礙於經驗中既存案例的影響,而無法確實發揮原有概念或想法的潛力,殊不知其中許多的可能性其實就包含在設計過程中,甚至是問題的解決中。根本的癥結往往是在於其概念並未真正的深入發展且無法尋求到可發揮的層面,最後只能從形式企圖交代對概念的延續而在視覺上有所表現,然而這也是最容易迷失在概念與效應之間的原由。空間的形式當然可以是表現的一部分,但在欠缺足夠的深思與選擇當中,無謂的形式與有意義的形式效應便有天壤之別了。 其實,在創作的過程中,不論創作的形式為何,從最初的想法到最後完成的作品之間,所有選擇條件的考量與準確的決定,都是需要經過審慎的且自我清楚的邏輯意識判斷,可惜的是,這樣的基礎能力卻是目前國內學生所普遍欠缺的。如何建立對概念、想法的設定與發展有一較準確且清楚的思考模式,是需要相當的自我訓練和反覆練習,藉由對一些較為純粹概念性而不牽涉實際且多樣式藝術創作的了解進而啟發,將可能是一途徑。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介紹討論一些經選擇過、特定的且在不同領域的創作個人與其作品,希望能夠提供學生一機會從另一角度來思考反省,期望從中領悟出自我邏輯思考的能力,進而重新建立對概念與創作之間關係的認知與興趣。其中內容將包含地景藝術、行動藝術、裝置藝術、影像媒體等多項複合藝術的概念發展與效應,藉此希望能夠使同學對於設計概念或設計議題能夠有更廣、更深入的體會與研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Teh-Ching Hsieh, One-Year-Performance Art Documents 1978 - 1999,
DVD-ROM

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Suzi Gablik, 滕立平譯,遠流

Antony Gormley, Antony Gormley, PHAIDON

Cildo Meireles, Cildo Meireles, PHAIDON

Richard Serra

Jeferey Kastner, Land and Environmental Art, ( Themes and Movements ), PHAIDON

Jacob Baal-Teshuva: Christo & Jeanne-Claude, TASCHEN

Christo & Jeanne-Claude – Early Works 1958 - 69, TASCHEN

Andy Goldsworthy – TIME, Thames & Hudson

Andy Goldsworthy – WALL, Thames & Hudson

John Beardsley, Earthwork and Beyond :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Landscape

Walter De Maria, Foundation Prada

Richard Long, Walking the Line, Thames & Hudson

James Corner, Alex S. MacLean, 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 Yale Univ. Press

Alan Sonfist, 李美蓉譯, 地景藝術, 遠流出版, 藝術館6

Mary Miss,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Vito Acconci, PHAIDON

Lucio Fontana Venezia/New York, 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形體與敘述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