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1810 小說家與社會:陳映真˙白先勇˙黃春明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討論 20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每週課堂報告 20
Issue Memos 60 (缺交三次以上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24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詮釋與彰顯小說與個人、社會、家國、經緯萬端與錯綜複雜的關係。透過當代三位台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說家-陳映真、白先勇、黃春明,來細緻地檢視小說家與社會的相互形構與彼此鑲嵌。小說家並不是孤立的人,他/她們也鑲嵌於所身處之文化社會脈絡中,感受俯仰其中。我們隔了幾個世代,彷彿只從文本中聽到小說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複雜而無窮盡的歌聲,像一大片低沈的嗡嗡聲,在小說家四周齊聲合唱。而那正是歷史/社會/思想/文化交織而出的眾聲喧嘩,但小說家的聲紋,仍可被高度辨識地指認出來。究其實,文學創作本身即是一社會性的審美實踐。文學生產總是在一定文化傳統的社會脈絡下展開,在一代一代積累起來的文化沖積層獲得豐收,因此文學作品也就代表著社會生活的情感符號。 此外,本課程主要分析角度立基在文學社會學的基礎上,探究文學與現實的美學關係。發生學結構主義文學社會學的開山祖師Lucien Goldman指出,將文學在特定社會生活間的〝反應〞與〝被反應〞關係強加在文學作品上,無異於取消了各種文學型態的獨立自主性。循此,他提出應以〝理解〞與〝解釋〞這對範疇來概括此關係。用我的語言來說,所謂「理解」即是時下所稱之為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的進路,即在作品內部尋找其意義結構的內在研究。所謂「解釋」即脈絡分析(context analysis),也就是將文本的意義結構加以脈絡化,並置入作為其緣起的社會結構中,去認識的外在研究。換句話說,前者是〝internal interpretation〞;而後者就是〝external explanation〞。此兩種研究必須結合起來。最後,這門課的基調是要大家一起來「談心」,大家一起(敞)開心地來分享我們對三位小說家的閱讀心得與感想。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陳映真(2007)《陳映真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白先勇(2002)《台北人》。台北市:爾雅。
白先勇(1999)《孽子》。台北市:允晨。
黃春明(2009)《黃春明作品集》。台北市:聯合文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小說家與社會:陳映真˙白先勇˙黃春明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