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5094 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 20 出席與課堂發言表現
小組或個人報告 30 報告的內容與團體、個別表現
期末報告 50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操作性議題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3 人選讀,尚餘名額4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曾華源

教育目標

當前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源自西方社會,在專業知識上,社會工作重視「人與環境」之互動。「環境」之差異會影響人的行為表現是容易理解的,並且「人」不只是從生理面向理解,在心理社會面向上也會因為生長環境和經驗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人在環境中」是一個複雜多變的概念。在實務做操作上,其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之工作原則實際運用,以及價值與倫理之決策,亦需符合社會文化生活脈絡。就此而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不能讓學生忽視自身社會的文化與價值,而必須認識中國人的自我要求,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禮義廉恥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價值,「為人處事」應有人情、面子、報、和諧、緣分、命運、敬老尊賢人際關係交換法則,而不只是使用西方社會熟悉的公平、參與、民主、自由、尊重、保密、自決等概念下建構的處理問題方法、模式和理論,從體會如何在實務工作場域中提供順暢、有效的專業服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黃曬莉(1995)中國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淑瑜(2003)華人家庭孩子問題產生觀點與治療介入觀點--與結構家庭治療的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和懋(2002)華人社會中人際衝突之勸說:理情行為取向與關係取向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冰(1999)評翟學偉《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理論學報,1:2,349-355。
陳高凌(2001) 義與面子在華人家庭暴力裡的運作及其對治療之啟示。本土心理學研究,15,63-111。
周齊武、吳安妮(1997)顧全大局為首要 個人面子擺兩旁--中國文化特徵對臺灣公司資訊公開性之影響。會計研究月刊,139,64-69。
吳思(2002)潛規則—中國歷史上的進退遊戲。台北:究竟出版社
何友暉(1999)人際情感與人情。本土心理學研究,12,181-187。
李晶(2002)人情社會:人際關係與自我關的建構。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周麗芳(2002)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8期,頁175-227。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陳介玄、高承恕(1991),台灣企業運作的社會秩序-人情關係與法律,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0,219-231。
賴志超; 黃光國(2000)程序正義與分配正義:臺灣企業員工的正義知覺與工作態度。中華心理學刊,42:2,171-190。
彭泗清(1997)中國人真的對人不對事嗎?。「本土心理學研究」。7,340-356。
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光國(2004)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義務。本土心理學研究,22,121-193。
黃光國(2001)位格、人觀與自我。應用心理研究,10,5-9 。
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楊國樞、黃光國(主編)(1989)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中芳(2001)如何理解中國人-文化與個人論文集。台北:遠流。
楊中芳(1996)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本土化論文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宜音(2001)中國人情感格局的互動:以婆媳關係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15。
楊宜音(2001b)〈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3-41。台北:桂冠出版社。
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國樞、余安邦(主編)(1992)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台北:桂冠。
翟學偉(1995)。中國人的臉面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翟學偉(2000)。中國人行動的邏輯。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劉得鵬(2003)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衝突與任務衝突:衝突層次與和諧性格的角色。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樊景立、鄭伯壎 (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蔡易霖(2002)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男性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
鄭弘岳(2003)組織衝突與衝突管理。見鄭伯壎、姜定宇、鄭弘岳主編:「組織行為在台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鄭伯壎、樊景立(2001)初探華人社會的社會取向:臺灣與大陸之比較研究。中華心理學刊, 43:2,207-221。
藍佩嘉(2000)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臺灣社會學研究,4,1-50。
羅曉南(1997)中國大陸文化轉變的新趨勢:關係本位與想像共同體之重構。東亞季刊,28:1,1-28。
孫隆基(1986)。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古楓。
葉海煙(2002)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