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1611 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與期末考 60 期中考與期末考各30%
出席 12 詳請參閱紙本授課大綱
每週作業 24 請參閱作業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71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賴書婷

教育目標

「社會學?社會學是啥?」、「學社會學能幹麻?」這兩個問題大概是初次聽到「社會學」時會浮現的兩個問題。讓各位在本學期的課程中知道社會學是什麼、知曉社會學觀看各樣事物的角度,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 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是一個強調個體,並且趨向於在個體身上尋找行動理由的世界。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各樣的事件充斥在我們的周邊,多數人談論這些事件時,總是過多強調事件主角的個性、人格以及個體選擇等,卻忽略了人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人的行為與選擇,有很大一部份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與限制。社會學的觀點就在幫助我們理解事情如何牽連在一起,幫助我們穿透表象,理解設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以及我們如何參與在其中。 各位如果到書局翻閱社會學相關的讀本,會看到多數教科書都有著諸如文化、社會制度、社會不平等、社會變遷等章節,但是在表面上相似的章節安排之外,社會學領域內其實有甚多不同觀點相互競逐,因而並不容易找到一個簡單的方式來歸納社會學的意涵。然而,這並不代表社會學只是諸多研究成果的彙總。社會學自有著自身獨特的視角,用來觀看我們平日所習以為常的世界。在課程上,我並不打算(事實上也不可能)把所有社會學的次領域都包含進來,只想給各位一些社會學如何觀看的視野,並選擇有趣的讀本來達此目的。如果各位能因而喜歡上社會學,相信各位自能逐步的去深入了解社會學的各個次領域,甚至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課題,做更進一步的鑽研。

課程概述

社會學是認識世界的識框,藉由社會學基本概念的啟發與社會學的想像,我們可以進 而理解架構社會的基礎、方式,與社會結構、社會組成、人群互動、歷史變遷、及存 世經驗等。社會學的基本學科精神是批判且反身自省的,因此,本課程企圖藉由介紹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以引發社會學知識興趣及視野為主。本課程重視課堂討論與習作 實踐,盼能使修課同學能透過習作的實做及思考,一方面發現社會的多面向,同時省 思社會是否僅有唯一標準之外;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夠藉由此一基礎課程,引發及訓練 來自於不同學科間的課程參與者,能將社會學的想像實踐在未來不同的性向生涯中, 並能將社會學思考的面向重新帶入實作場域。 本課程安排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著重於社會學基本概念的引介,以及重要的 社會學研究取向與發問方式;第二部分著重於社會學和台灣社會間的關係,特別是經 濟社會學的核心關懷、分析方法、及議題視野。貫穿全課程都會特別注重有關社會不 平等之議題。期待同學在修畢這門課程之後,在往後進行經濟學相關工作與分析時, 能將社會學的思考面向重新帶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社會學動動腦。臺北:群學,2002。
2、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2008。
3、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2008。
4、Zygmunt Bauman著,王志弘譯:工作、消費與新貧。臺北:巨流:2001。
5、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臺北市:弘智文化,200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