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1824 法國社會理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閱讀心得 30
分組報告 20
期中考試 25
期末考試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1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盧崇真

教育目標

「社會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知識? 常常被社會學入門學習者問到:「社會學太抽象了!我覺得法律條文比較具體一些」,「社會學要拿來作什麼呢?那些被觀察到的社會問題,也沒能因此而得到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呀?」這些疑問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抽象」?為什麼有一種思想對學習者來說「太抽象」?什麼是「認識」?為什麼有一些思想者企圖提供的認識角度,卻被認為不能「解決」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如果能讓我們回到社會學的發軔,並找回當時那個社會的背景脈絡,那麼我們會不會就能夠更好地去理解「社會學的知識構造」?倘若我們沒有回到這個發軔的端點,並從後續的發展去考察「社會學的知識構造」這個問題,那麼我們也將沒有可能面對社會學知識和我們當今社會生活處境的關係。 由此引發了本課程的構思動機。於此可知,我將「社會理論」當作一種特殊的思想範疇,它是一種面對特殊的「社會存在和社會處境」出發所構劃的知識形式。「社會學理論」包含在「社會理論」這個分類範疇之中,每一個社會學家,應當都會去思考「何謂社會學」,且這一種被稱為「社會學」的知識會提出那些獨特的命題。「社會理論」和「社會學理論」之間存在著交疊著的模糊界線,社會學理論當然在社會理論這個範疇中,與其他的文學理論、文化理論、知識論、社會本體論等哲學思考,分享著共同的社會處境、問題意識和理論資源。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本課程計畫以Mike Gane(2003)所著的《法國社會理論》 為基礎讀本,本書依據法國大革命以後的年代區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一八○○年至一八七九年─社會理論的誕生:利他主義
在社會背景上,論及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那充滿矛盾的勝利與失敗,還有隨之而來難以理解的社會危機與政治危機。屬於大革命之後第一段政治不穩定的時期,一直到第二帝國時期結束。。
第二時期:一八八○年至一九三九年─社會理論的第一次重生:脫序
第三共和時期,採用譯會民主模式,於1870年9月4日成立。由於第二帝國於普法戰爭中垮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建立。1940年因為納粹德國入侵而結束。
第三時期:一九四○年至二○○○年─社會理論的第二次重生:超現實
涵蓋了第四共和與第五共和時期,到今天。
全書所介紹的社會理論家遍及:Saint-Simon, Comte, Durkheim, Mauss, Bataille, Satre, Lyotard, Foucault, Baudrillard, Bourdieu…。 並且將回顧幾個社會思想的重要傳統包括:利他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根據Gane的說明:「在這本書裡,我把它(社會理論)視為一個頗為獨特的思想範圍,一端是文學理論和文化理論,一直涵蓋到社會學(以及社會科學),另一端則是那種以社會本體論、知識論與倫理學為導向的哲學範型。」在本課程中,我們有三條軸線:一方面要勾勒法國社會理論的總體發展圖像;其二是要瀏覽19、20世紀以來法國重要社會思想家的思路方向和關聯性;最後,則是帶領修課同學初步耕耘社會理論中數個思想傳統的根本想像。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法國社會理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